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 投稿Jack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00次
  • 评分4
  • 30
  • 0

姜维平 童家珍

戴望舒的《雨巷》无疑是现代诗中的精品。有专家从传播的角度研究认为,《雨巷》是戴望舒作品乃至现代诗歌中传播最广远、最具即时性与长久性效应、传播途径最多样(多渠道、多媒质、多层次)的作品。因为《雨巷》辞美旨远,意味隽永,含蓄朦胧,耐读迷人。人教版教材必修一《雨巷》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这样提问:“《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这个探究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姑娘”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的多元解读。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对诗歌的诗意具有一定的探究兴趣与探究能力。因此,从文本自身、教材编辑和学生状况三方面来看,这份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目标确定为“赏析本诗的朦胧美”显然是较为恰当的。

《雨巷》一诗因诗人的复杂经历,古典诗词婉约风格的流风遗韵,法国象征主义的深远影响以及诡谲激荡的社会背景,写得既实又虚,朦胧迷离。怎样达成赏析目标呢?吴老师设计了一个有创意的路径:“理解诗歌内容中的‘确定’与‘不定’。”这抓准了诗歌的特征和教学的重难点。目标达成的过程很是充分,由“确定”与“不定”切入,进行“叙事层面分析”,再上升到“内证”,做“文本依据分析”;又设置“多元与参证”的教学环节,援用课后研讨题,给学生提供了开阔又指向明确的空间,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读,汇报交流,多元解读“姑娘”的含义,体会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得欣赏《雨巷》朦胧美目标得以顺利达成。还值得称道的是,吴老师采用的图表展示法(因版面问题,排版时已拆分。——编者注),让“参证”充分可信,“解读角度”清晰明了,学生在理性探究“姑娘”意象的含义时,又获得解诗方法上的启示,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无达诂”的诗歌解读原则。

这份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探究本诗的‘古典’,与‘现代’元素,理解现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以“现代性的追问——《雨巷》到底‘新’在哪儿”为统领涉及三个方面:“古典”的元素,忽略的意象“雨巷”,韵律问题。如果还是大致按照文本、教材、学生三方面来判断教学目标确定的话,这个目标也是可以的。不过,对“理解现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现代性的追问”的表述不够具体明确,所指含糊,这可能会导致目标飘移,难以把握与达成。再说对“一个易被忽略的意象——雨巷”的探究,若放在第一部分“赏析朦胧美”中或许会更好。“雨巷”“丁香”“姑娘”“我”形成整体的诗境诗意,分开来探究就有点肢解诗歌之美了。

王光明先生指出,诗歌阅读的最大问题是,“太重视意义而轻视美感,太强调主题而忽视趣味”。要体会诗歌的美感,培养读诗的趣味,首先还是要从诵读指导开始。《雨巷》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要求“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在诵读中就可以解决“韵律问题:声音与情绪的合拍”;第二题上升到对“‘姑娘’的含义”与“这首诗的主题”的探究。因为不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其教学目标按照“言(语言)”—“象(形象)”—“意(意蕴)”—“道(思想)’’这四个层面来确定,再逐层推进达成的话,或许更合赏析之道,也才会更有效果些吧。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