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学校教育应着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采取如下策略: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内驱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兴趣的有无或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巩固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之“乐学”。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而充满情趣的语言则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就会产生兴趣。“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应该努力将语文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课,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了,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二、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习自觉性
查尔斯·里德曾说:“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对中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主动预习、科学认真地听课、有重点地练习复习,抓得住重点、难点、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科学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各科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都是应该具有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为语文学习还有很多良好的习惯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培养:如良好的写字习惯,即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会做读书笔记,坚持课外阅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积累语言材料,坚持写日记,修改自己作文等习惯。
三、善于设问激疑,拓展学生思维度
人们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对外界事物敏感好奇,富于探索精神。在遇到问题、产生矛盾时,思维活动便积极高涨起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就能使学生在注意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学习。
无论是在讲读一篇课文之前,还是学习一篇课文以后,都需要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学习。例如在学习《下雨天,真好》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淅淅沥沥的雨天有怎样的感受?文章作者琦君为什么说‘下雨天,真好’?从中流露出作者哪些雨中情思?”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主动地去了解课文,研习课文,直到问题解决。当课文学习结束后,并不是说学习活动就可以到此为止了,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情境触发了你的心灵,给你带来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写出来与别人分享。”带着这个问题,又可以促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在自觉主动中得到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受的熏陶。
四、有效调控课堂,保证学习时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组织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协同工作,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于热情,亲其师,而乐其道。
教师在课堂上要支持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性化见解。课堂上千万不要禁止学生插嘴。特别是语文教学,对于文章的理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发言的引导和肯定,要正面看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发言中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棒子打死”。
课堂提问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会有“自问自答”的现象,结果问题提了一大堆,并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变成走过场,摆样子。这样往往会造成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必将学生自主思考的路子堵死了。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
★作者单位:甘肃民乐县第二中学。
初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 投稿韩东
- 更新时间2016-02-23
- 阅读量910次
- 评分4
- 赞44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