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我国产生最早、发展最为充分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以及新精神都有很大作用。词作为诗歌的一种,兼具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征。因此鉴赏宋代的词,引导学生走进古人的文学殿堂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中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宋词不但饱含人文素养,还积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最新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第四册第二单元一共选取宋代四位著名词人(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代表作品。由此可见,高中是学生学习宋词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内容,关注课堂教学应该“教什么”。
一、宋词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王荣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要积极思考自己应该“教什么”。但是,纵观现阶段的宋词教学,我们会发现教学内容存在各种问题。
(一)没有处理好宋词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关系
在现阶段的宋词教学中,一些老师认为词和文言文都是古代文学作品,而将词的教学内容定为分析字词语言,或者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表现手法,往往忽略了词所包含的整体意境。
(二)没有处理好解释字词与整体赏析意境的关系
有些老师将对宋词意境的了解作为教学内容,却忽略了字词教学。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字词的意思,才有可能赏析到词的真正意境。
(三)没有处理好课后习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部分老师把课后习题作为中轴线,教学内容围绕课后习题展开,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课后习题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补充、参考的作用。
二、宋词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宋词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教师在确定宋词的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宋词本身的特征以及高考的存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对‘感受·鉴赏’目标设定为168个字,主要提出了‘品味语言’和‘语感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感受优秀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还要达到美育、情感教育等情育目标。”新课程标准已经为阅读教学的内指明了方向,因此,高中宋词的教学内容不能偏离这个主题。
新课标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指明了总的方向,但词的教学和文言文、现代文教学不同,所以要想准确把握词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分析词的特征,从词本身入手确定教学内容。教师确定高中的教学内容,自然不能把高考的考试题型排除在外。虽然教学不能全部围绕高考进行,但也不能把高考抛之脑后,教师要适当地、循序渐进地把高考考查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宋词的教学内容
1.解读宋词中的关键字词
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字词是必需的学习内容。只有把古代作品的意思弄明白,才能去进行赏析、领悟。因此,字词教学是教学内容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但是我们要明白诗词的教学不等同于文言文教学。如果把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就会破坏词本身的意境,学生学起来也味同嚼蜡。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词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表达诗词情感的窗口,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学生抓住了关键词,也就理解了词的主要含义和感情基调。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字奠定了全文愁苦的基调。此外,“冷”、“清”、“凄”、“惨”、“戚”、“敌”、“伤心”、“憔悴”、“损”这些字词也抒发了作者的感伤情怀。抓住关键词,诗词教学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2.教授作品的写作背景、相关史实、用典等知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明确指出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在对词进行深入赏析之前,学生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只有了解了词的创作环境、时间等背景材料,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感情。
历史典故也是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题材。词人常利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感情。例如本单元苏轼和辛弃疾的咏史怀古词就借典故抒发内心的感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共用6个典故,表达自己渴望收复失地,想为国立功却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流露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但仕途失意的感情。对于词中的典故,学生一定要有所了解,教师教学时要留意分析。
3.解读宋词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现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在诗词中,形象往往被用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形象,含有“意”,成为“意象”。“意象”是客观事物与诗人主观审美感情的统一,因而鉴赏诗词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
在古代诗词中,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被用在作品中表现相似的感情。例如,“梧桐”一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高中宋词单元李清照的《声声慢》就提到“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此外,“寒蝉”也是悲凉的象征,柳永的《雨霖铃》中便有使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要教授学生找到词中的意象,学生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才能真正鉴赏古诗词,找准词的情感基调。
4.解读宋词的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是解读诗词必不可少的钥匙。“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王国维指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宋词教学内容的确定
- 投稿西伯
- 更新时间2016-01-06
- 阅读量599次
- 评分4
- 赞56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