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让精准的课堂提问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 投稿二涵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710次
  • 评分4
  • 23
  • 0

■ 周云波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成功与否与精准的课堂提问关系密切。好的课堂提问能使语文课更高效,有利于学生语文素业的培养;不恰当的课堂提问,会阻塞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紧扣主旨,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启迪学生的思维。比如分析《邓稼先》一文时,对文章第三部分的教学,我抓住此文段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感兴趣的。于是我让学生先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然后引导学生课堂展示,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有话可说,积极踊跃,课堂氛围热烈,效果好。最后教师归纳总结。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职务、学术水平、功劳相当,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两个人的国籍、文化背景、性格不一样,因而造就两个不同的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善于辞令、是个复杂的人,而邓稼先是个忠厚平实、最不引人注意的人,是一个很“纯”的人。课文通过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奉献精神”。

紧扣课文主旨,联系学生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他们心灵的门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精彩的展示,语文课才能上出味道。

二、捕捉信息,拓展思维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深入文本,不放过文中的细节,利用文章中一些细节,提出一些让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教授《木兰诗》,当讲到“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有的学生说织机声,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有的学生说叹息声,作者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的形象。有的说是“虫鸣声”,夜深人静,四下没有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里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虽然我明知学生的答案与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对学生带有创意性的思维,必须给予热情的鼓励,让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学生怎样说,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延伸疏导,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逐步将学生引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三、变换角度,异中激趣

提问要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丑小鸭》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那只鸭子,“鸭群和鸡群中你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大家都要赶你走,连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欢迎你。”……然后提问:“你是那只鸭子,那么你将如何办呢?”先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让学生和文本对话,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主旨。这样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再比如教《马》时,学生合作探究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你觉得训养后的马和野生的马,谁更美?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事物往往是对立统一的,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人的思考,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这么几句话“连那最末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确凿”是一对矛盾的词,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利用这对矛盾的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又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肯定的语气。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似乎”、“确凿”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及对百草园深深的依恋之情。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伟大的悲剧》课题中为什么说“悲剧”又是“伟大”的?提出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生疑,由疑而思,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由易到难,富有梯度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问题设计时,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比如在教《伟大的悲剧》一文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1.快速默读全文,并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简要谈谈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3.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片段,带着充沛的感情读一读,写一写你感动的原因。

4.你觉得斯科特是怎样一个人?

5.同样是探险南极,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却失败了。可是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作家,为什么要充满激情地给失败的斯科特作传?

6.题目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

7.斯科特一行人明知困难重重、明知已经不能第一个到达了,还要继续前进,到底值不值?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层次,让学生由易到难,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能兼顾基础不一样的学生,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学生可据自己的能力、学习基础来解决以上问题。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应当根据文本、学生的能力、基础等多种因素来考虑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让精准的课堂提问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远安县荷花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