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 投稿第三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954次
  • 评分4
  • 42
  • 0

宋小文

一、教学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我有一个梦想”专题的的第一篇文章,在第3页。

二、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梦想”专题有“经世济民”和“英名与事业”两个学习模块。其中,“经世济民”模块中《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是儒家著作《论语》和《孟子》中有代表性的选文,是两千多年来学子熟读的经典作品。面对经典,如何探索生动有效的教学思路?如何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使学生感悟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理解孔子的人物形象,感悟杰出人物的思想,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与人文情怀是本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同时,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运用了比喻、类比、排比、引用、举例、假设等多种论证方式。言辞巧妙、情感充沛,思想深刻!

三、学情分析

高一(5)班是实验小班,学生思维敏捷,学习接受新知识较快。经过长时间以来的师生磨合,他们已熟悉了高中的新的教学模式。能够熟练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学习。学生语文的素养较高,通过合作能自行梳理文言文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因而老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组织学生模拟语言现场,通过模拟“师生”对话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字里行间的深沉含义。

四、设计理念

师生对话为基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诵读体悟为基本方法。

五、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学习孔子的辩驳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反对征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读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以雄才大略行富国强兵之道,圆民族自由之梦;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经世济民的卓越思想和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代代传承,缔造出人类灿烂的政治文明。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经世济民”模块的第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首先什么是“经世济民”?

“实词”补充: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经是“治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济是“帮助”。

“注释”补充:《论语》中的“论”读lún,是“按照次序编辑、编纂”的意思,《论语》是语录体;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话体。为什么东西方的先贤不约而同地采取对话的方式去表达思想?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做个探讨。

(二)学生朗读

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该生朗读得是否正确,断句是否准确。

投影以下几个句子: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三)学生朗读课文,分三个小组交流每个小节的文言现象、句式。(略)

(四)师生交流(投影)

1.实词:

2.句式:

在对文本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章再作深入研读。

(五)文本研习

1.根据文中三次对话,分析: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冉有、季路有着怎样的心理?孔子有怎样的态度?孔子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第一次对话:冉有、季路心理:“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说“有事”而不说“伐”?说明他既不敢不言又不愿明言,不言老师会责骂,明言老师亦会指责,所以有意“含混其词、轻描淡写”,闪烁其词,企图蒙混过关。体现孔子态度的一个字是“过”,即“反对”。孔子的理由: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从历史、地理、政治地位三个方面论证征伐是“师出无名”是无理。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征伐颛臾更是“无礼”,不符合封建礼仪。

第二次对话:冉有、季路心理:“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推卸责任、自我辩解。孔子的态度:“过”。孔子的理由:“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反对“尸位素餐”,这是失职!

第三次对话:冉有、季路心理:“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体现了两人内心的真实意图,征伐颛臾。体现孔子的态度:疾,憎恨、厌恶。孔子的理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批评学生为人要坦荡真诚,指责两人“欲盖弥彰”,这是失德。

2.孔子运用了哪些方法说理的?

明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类比),“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排比),“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举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假设),“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对比)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述自已的观点,使论说充满理性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3.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揣摩人物心理与态度并进行朗读,其他同学思考:文中的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两个“过”字体现孔子“严肃可畏”;“疾”体现了孔子“真诚坦荡”;“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体现孔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充满智慧”。

最能体现本文中孔子鲜明的性格特征的是他的“严肃可畏”。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夫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那么生活、教学中的孔子是否一直是这样的“严厉”的形象?

补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勾勒了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生命情趣。夫子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他很是欣赏学生,很是温柔、可亲,甚至是可爱的。他也主张“温良恭俭让”,今天的夫子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4.事件背景:春秋末期,政治权力下移,多数邦国内出现了政在大夫的局面。鲁国“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瓜分了鲁国的公室、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他们专权行事,僭越礼制,如季孙氏祭祖竟用了天子礼仪——八佾之舞。孔子对此批评道:“八佾之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明确:因为“征伐”违反了孔子的核心政治主张:仁政。面对礼崩乐坏,孔子在大是大非、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退让。孔子不是仅仅一批了之,还提出了自已的政治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六)拓展延伸

你怎么看待孔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主张?

明确:孔子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主张的实质是“平均主义”,从根本上来说,它不适宜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现状,在结合现实方面有明显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孔子作为政治家的善良、正直与政治的担当,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深深忧虑与人文情怀!

(七)课堂小结

学习这篇文章,感受到了孔子的经世济民思想,我们学习了孔子的辩论艺术,希望我们仔细体会、学会借鉴,让我们的说理充满理性。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最后,让我们在欣赏孔府大门的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中结束本文的学习。

(八)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