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浅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 投稿百花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225次
  • 评分4
  • 99
  • 0

黄永凤

以教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实施教育教学时,以教师精讲精评为主,以必要的、适当的练习为辅。当然,任何课堂活动的开展,首先都离不开对校本状况的深入了解,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真分析,对教材内容的透彻把握。那种不注重校本、不看教育对象、不熟悉教材而奢谈方法的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盲目不可取的,校本状况各不相同:有些城镇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一些偏僻落后的农村学校,文化底子薄,校园文化建设一穷二白。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城镇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优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扎实,耳濡目染之下,他们见多识广,语文素养较好,可广大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一片空白,他们普遍阅读量小,视野不够开阔。最后是语文教材,既有文学作品,又有实用类型的文章。即使是文学作品,又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之区分;即使是散文,又有古代散文、现代散文之差别。面对这种种差别与不同,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怎么能够一成不变呢?可见,有些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某些学校、某些班级也许是灵丹妙药,可是对另外一些学校,一些班级可能就是牛溲马勃。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能敏锐地看到这一点,并能因势利导地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例如,同样是问“仁”,由于颜回、樊迟、仲弓的基础不同,悟性不同,性格不同,孔子的回答也就不尽相同。可见,那种不看校情、不顾学情,不分教材情况的不知变通死守某一种教法的行为是多么荒唐!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远远不止是老师讲多长时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先谈谈“讲什么”这一问题。一篇文章,可讲的地方很多,可讲的重点、难点也不少;同时教参也明确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目标。那么,语文教师是不是就不加选择地照单全收依照教参一切都讲呢?笔者听一些初次登上讲台的年轻人的课,他们讲解之全面详细,分析之深刻透彻,表达之生动娴熟的确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学生却收获了了,甚至不知所云。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对重难点缺少取舍,总是想面面俱到,惟恐有所选漏,结果是出力不讨好。对语文教师而言,一篇课文,哪些地方应该讲,哪些地方可以暂时不讲;哪些知识点应该详细讲解,哪些知识需要略讲,教师都应心中有数。例如,笔者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林冲性格的转变,二是“风雪”等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下面再说一说“怎样讲”的问题。没说之前,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庄周是如何给我们讲故事的。在《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任公子与一般人钓鱼。先看任公子钓鱼:钓钩巨大,鱼线极粗,鱼饵超重(五头公牛);他“蹲乎会稽,投竿东海”,他一年没有钓到一条鱼;后来他终于钓到一条大鱼,大鱼牵动着巨大的钓钩,沉入到海水中,它奔驰簸荡,激起的白色波浪像山一样大;把大鱼剖开,做成干肉,从制河以东、苍梧以北的广大土地上居住的人都来吃大鱼而没有谁吃不饱的。大鱼之大真是让人难以想象,让人大开眼界;而任公子钓鱼也让人们叹为观止。再看普通人钓鱼:他们举着小细竿,用着小细绳,守着小河沟,钓着小鱼小虾。他们与任公子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然而,庄周仅仅是讲钓鱼吗?事实上,庄周是借任公子钓大鱼来揭示这样的人生哲理:只有具备大才能、大思想、大学说、大抱负、大作为的人才能参与治理世事。这样一个主旨,庄子却用平常的钓鱼之事从正面和反而类比,真是太奇妙了;尤其是把任公子钓大鱼作为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匠心独运,别出机杼。假如庄子不是这样,而是像先秦其他诸子那样板着面孔进行道德说教,那么还会收到这样神奇的效果吗?例如,我们讲李白的《蜀道难》,就是要讲清诗人李白的情感变化,而要讲清诗人的情感变化,就是要讲清诗中的一些叹词:噫吁戏,咨嗟等。对于这些叹词,教材下面的解释太笼统,缺少情感的暗示。如果我们能等它们跟时下年轻人经常使用的词语。如“哇塞酷”等词语作类比,那么诗中这几个叹词就顿时鲜活起来,学生的感受就会更加真实、逼真。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合作教学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妨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然而,当前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对“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认识不足,不是曲解了,就是误解了,从而导致盲目追风,一味赶时髦的现象经常发生。这些学校,这些老师不过是走一走过场,搞一搞形式,表面上看,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了,讨论热烈了,气氛活跃了;可实际上,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

例如,笔者讲授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的随笔《谈“木叶”》时,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我确定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一、理解“树叶”、“木叶”、“落叶”以及“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二、把握“木叶”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蕴,进而了解古曲诗词中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征。

接着是确定该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是作为学者的林庚先生分析“木叶”这一意象的艺术特征以及“木叶”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蕴所采取的方法;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对“木叶”艺术特征的概括。

最后就是设计几个完成目标,解决重难点的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供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古代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从文中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二、“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三、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四、阅读下列诗句,说说“雁”的特定文化意味。

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这样的一堂课,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文的课堂方法应体现出人文课堂

语文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还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必须发挥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德育具有间接性,即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活动得以实现,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升华、融合以实现,或通过语文教学过程的互动以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人本教育观认为: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他们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有人言:“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课不仅是以知识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那么怎样发挥育人功能呢?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教师专心地教和学生专心地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有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关系冷漠,不知道学生姓名,提问题以学生的学号代替学生的姓名。有的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谩骂和斥责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损伤学生的尊严。有的语文教师只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父母有钱有权的学生关心。语文教师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学生,以心相容的态度看待学生,形成爱生尊师的师生关系,使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相长,相得益彰。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和语文教师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语文教师的人文精神,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语文教师的平等博爱,使得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领悟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间接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文以载道”。笔者在教授《背影》一课时,特别注意了这一点。众所周知,朱自清的父亲直接领取朱自清的工资,与他在外娶妾增大开支不无关系。但朱自清在《背影》中以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等语做简略含蓄交代,而父亲坚强慈爱的一面却浓墨重彩,大写特写。以致朱自清的父亲看到他的《背影》一文感动得老泪纵横。朱自清的简约含蓄和为尊者讳,不等于放弃自己的价值判断,不等于主张晚辈对长辈的蛮横无理也要尊敬有加,而是看到父亲蛮横自私又看到父亲坚强慈爱。发挥《背影》的育人功能,力戒用贴标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背影》知识和技能之后,联系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以及社会上晚辈和长辈的关系,讨论“父子”关系和“父女”关系,小组代表发言,语文教师综合评定。这样,使得学生体会朱自清的自责,理解朱自清的价值判断,思考“孝道”的真正含义,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而这一堂课笔者自认非常成功,学生后来写出了不少感人的父子亲情,母子亲情的文章。

当然,在课堂上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见机行事”。正如一个一招半式就能出奇制胜的武术高手一样,高明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极细微的举动就是一种有效的教法。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