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中的问题

  • 投稿Baha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398次
  • 评分4
  • 13
  • 0

马负香

作为一名教师,我每天带着学生在知识殿堂中漫步徐行,在文艺海洋中尽情遨游,在时空交替中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结晶的甜蜜醇香,感悟着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思索着新课改的势在必行,探索着适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通过探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我深切地感悟到: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最感棘手的事,也是学生最感头痛的事,尽管我们的教师兢兢业业,呕心力血,学生刻苦努力,一丝不苟。但学生的阅读成效始终不尽人意。原因何在?据我观察、调查和平时教学实践得知: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具体表现以下六点:

一、只读不怀疑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曾说:“学者先要会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试想,如果李时珍不怀疑前人留下的药方记载,怎会爬山越岭,尝遍百草,给我们留下珍贵的遗产——《本草纲目》呢?

由此可见,读书贵在有怀疑态度,怀疑精神。但是我们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所写内容,深信不疑,全盘吸收。从来不曾想想,也不敢想想书中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果长此以往,我们怎能超越古人,超越自我?

二、只读不思考

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不曾怀疑,也不敢怀疑,因而也就不愿思考。其实,阅读是思考的先导,而思考又是阅读的动力。没有阅读做先导,我们的思考漫无目的;没有思考做动力,我们的阅读停滞不前。可见读、思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把读和思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才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把书中的知识真正吸收,消化,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也就达到了“博采天下知识为我所用”的目的。

三、只读不发问

阅读时,如果不疑,不思,如何谈得上问,又凭借什么发问呢?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顾虑:爱面子,不懂装懂;无所谓,不懂就不懂;胆量小,害怕别人不告诉……造成这些学生有疑不问,囫囵吞枣,阅读收益不佳或无收益。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不都告诫我们应该有虚心请教、严于治学的态度和精神吗?

四、只读不感悟

悟,是阅读者达到的较高的境界。但是,我们的学生由于阅读目的“不纯”:有的为了消磨光阴而读书;有的为了装潢自己而读书;有的为了应付差事而读书……悟的境界几乎难以实现。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幻灭》有一句名言:“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的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这句话虽然说的读诗,但是完全可以看作是对一切阅读文本的感悟与创新。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其题目为什么在“于勒”的前面加上修饰语“我的叔叔”,而不直接把题目拟为“于勒”或其他什么?经过一番联想、想象、感悟和拓展,你会发现这正是作者为了突出主题而有意安排: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虽然他也盼望叔叔发财回来,但当他得知叔叔并不是什么百万富翁,也没有发什么财,而只是一个贫穷潦倒的卖牡蛎的后,竟不受父母影响,既仔细观察叔叔,心里默念叔叔,还给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与父母的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认钱不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个尚未受到腐蚀的孩子身上,作者寄寓着自己的希望和理想。我们读者只有通过精读,感悟到这一点,才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我的叔叔于勒》,读懂了作者莫泊桑。

五、只读不积累

在平时学习,尤其写作时,大部分人都会有同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因为平时很少读书,或者只读而不积累,等到要用的时候,才感到脑中空空,力不从心。其实,我们经常提到所谓的“神童”,如果后天不再勤奋学习,善于积累,刻苦钻研,到头来也将会步方仲永的后尘——“泯然众人矣”,变成一个平平常常的人。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大家,思维敏捷的诗人、辩论家,之所以文思敏捷,侃侃而谈,出口成章,无不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积累、不断提炼得以实现;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更应该边读边积累。

那么,怎样积累呢?

1.博览群书,随手动笔将有用的东西用圈、划、点、批、摘、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最后分门别类,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材料仓库”。也可借助于现代媒体,如电脑,把平时搜集下的素材储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便于随时查找应用。

2.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对这些珍宝,我们需要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实现古人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就必须边读边积累。

六、只读不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知识。”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霍姆林斯基也说:“阅读,阅读,再阅读。”这样写作的素材就如涌泉一样充满甘露,永不枯竭。可见,要想获得写作的素材,阅读是源头;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阅读是基础;要检查阅读的成效,写作是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不可只让学生阅读而不注重培养写作,相反,应当在引导学生阅读积累的同时,适当地给予练笔指导,有意地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但凡做一切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徒劳无功;反之,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硕果累累。

★作者单位:甘肃华池县华池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