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平
无论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谁都知道作文的语文地位和重要性;但是,只有学生知道“榨文”的痛苦与煎熬,也只有语文教师知道“挖山”的痛苦与无奈。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耗费较多的时间辛苦批阅,而学生拿到作文后,往往是一眼瞥过,关心一下分数而已,甚至教师用红笔写的批注和评语也被晾在一边。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何不让他们也当一回阅卷教师、集中体验一下高考阅卷的感受?
【文题与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抄袭;60分钟完成。
让学生在6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800字作文,既是对学生限时完成的要求,也是针对高考的一种有效训练。教者一改以前学生作文时既写姓名有标注学号的做法,特别要求本次作文只写学号。这样的做法,目的是为评分铺垫,既让学生不“为情所困”(感情因素介入评分),也适当避免了教师的“定势干扰”(印象左右判断)。
【师生评卷】
教师收作文时,有意根据全班44位学生四组座位分为两个部分;利用电脑,快速登记学号并进行排序。然后,模仿高考阅卷,限时(平均用时每篇80秒左右)完成对全班作文的评分,并登记在册。
学生评卷。教者将准备好的交叉阅作文用的成绩表册(按学号)发给人手一份,学生在“阅卷者”位置写上自己的姓名。教者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评分标准提供给学生,并就等次分类、赋分、切题与否和立意、结构、语言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的对应表现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初步知晓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尺。学生对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进行适当的小组讨论,以求得大致的共识;教师巡回解疑;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评判标准,或“锦上添花”,或“雪上加霜”,尽量少打保险分。然后,要求学生限时(平均用时4分钟/每篇)完成对另一部分同学22篇作文的评分,并在分数册上对印象较深的作文做标注。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提供了相对宽裕的评分时间。
学生阅卷时,教师尽量少参与,不以自己的判断影响学生;只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技术支持。
【统计分析】
教师将44份成绩册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1)全班学生的学生判分均分为47.55分,教师判分均分为46.86分。(2)学生的判分,每篇作文所得的均分中,一类文(63~70分)、二类文(56~62分)、三类文(49~55分)、四类文(42~48分)和五类以及不及格,分别为1篇、3篇、18篇、16篇、6篇;教师的判分,五个等次篇数分别为1篇、3篇、17篇、16篇、7篇。(3)从所涉作文角度,学生与老师一、二类等次作文相同,三、四、五等次相同的分别有15篇、14篇、5篇。(4)从总评分均差角度看,大部分学生在4分内,6位同学因涉及对未完篇作文、偏题作文、自感很好的作文打分“两极分化”使该数据大于6。这样比对的结果告诉我们,学生的眼光是不错的,本次阅卷的效度较高。
当老师宣布二十二位同学对某篇作文的评分的均分就是该文的得分时,成就感几乎都写在所有学生的脸上。
【学生讲评】
杭同学谈5号作文《灵魂的声音》:关于这篇作文,我想先谈一点,就是作文的题目。新材料作文的拟题很重要,“题好文一半”,因为应试作文首先提供给阅卷者的就是标题。新材料作文的“自拟题目”,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的标题既不能因没有文采被判平庸,或因追求华丽而远离立意,也不能因贪大求稳而失之宽泛。这位作者比较聪明,他知道“顺手牵羊”,直接从材料三中取了短语作为文章的题目。只不过,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一下这则材料,就会发现,“听不见灵魂的声音”是因为这些人“在名利场上折腾”,可以将题目拟为“聆听灵魂的声音”,抓住“名利”和“灵魂的声音”写不为名利所困,坚守自我,追求灵魂的高贵。——好题目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
王同学谈4号作文《天国》:这篇作文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的是老葛朗台死后选择天堂还是地狱时发生的一个小插曲,题材新颖,构思独特,主题鲜明,赢得了许多同学的青睐。我给最高分的理由之一是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如第三段“金色,是我以前最喜欢的颜色。那金子是多么美好啊!我的储金室里堆满了金子,我看着心理就暖和。不知道女儿有没有帮我保管好。”第五段“纵身一跃,扑向那圈金色,真想一把抢下那金箍,岂料被美丽的安琪儿用翅膀弹开,直接倒在了地上,身体一下子散了架。”这里的心理描写和抢安琪儿金箍的动作描写等,淋漓尽致表现了老葛朗台对金子强烈的占有欲。——小说很需要细节描写
胡同学谈19号作文《永不迷失自己》:这篇作文叙写了一位厌倦了城里的追名逐利而到偏僻的小山村支教以追求灵魂纯净的黄老师,文章的前半部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性格刚烈但没有多少文化的老校长对一群捣蛋的野娃娃的训斥:“人家黄老师是大城市里的人,毕业于名牌稀饭(师范)大学,一肚子好下水(墨水),来穷山沟教你们这些棒槌,这是你们的福分!你们笑个脚后跟!”语言极为朴实。但是,文章的最后,陡然间又变得华丽起来:“湖光再潋滟,淌不过流年……纵使往事如烟,依旧感谢他有缘那些生命中昙花一现。”语言风格如果不一致,会不会被高考阅卷老师判为背诵的几个片段的撮合?——文章前后语言风格要一致
丁同学谈29号作文《追求纯粹》: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是作者以陶潜的《赏心十六乐事》结尾。不过开头貌似精彩的描写实为文章的败笔:“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衣着简朴的女钢琴家悄然登场……”好的描写确实会为作文增色,但“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有文采”等是就记叙文而言的,这篇文章整体来看是一篇议论文,表达方式错误了,不如删去,换为明快提出观点的文字。——作文的文体特征要鲜明
杨同学谈1号作文《初心》:这篇文章许多人都喜欢,好评如潮啊!但我以为,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的第五段:“总有人认为鱼是没有感情的动物,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一道水的阻隔,便将岸上的凡烟俗味也一道隔在了彼岸。鱼在人的世界里生活,鱼在鱼的世界里思考,远离了喧扰,水下便是它们至净的乐土。”这一段的文字着实优美,但感觉既无法论证初心,谈不上深刻,更与上下文(上文写前半生物欲中逍遥、后半生禅里求初心的李叔同,下文写我们怎么做)联系不紧。我试着模仿作者的笔调与风格,帮他进行了修改,大家看是否合适?“反观当下,世道纷纷扰扰,利禄既能载舟,便亦能覆舟。光鲜华丽的《小时代》早已淡去了当年的姐妹情深,奢侈品来势汹汹席卷了友谊的天空,时装大片的背后掩盖不住名利的空洞。许多人也都做了金钱的奴隶,匆匆地跟在孔方兄后面,忘了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他们很难再找到一个宁静的下午,闲品清茶,细听风雨。”——语段衔接要紧凑
【教学反思】
一次普通的作文写作练习和讲评,由于“学生写”后不再是简单的“教师判分、教师讲评”,采用了学生互评、学生讲评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做法也带给我们语文老师关于作文教学不少思考与启发。
1.转变作文教学思想,学生成功作文,才是教师作文教学的成功。阿里巴巴集团主席、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马云2014年6月29日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毕业典礼的演讲时说:“世界正从IT(信息技术)在走向DT(数据技术),这两个字的差异背后,是思想、文化、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的人今天站在IT的角度看待世界。什么是IT?IT是以我为主,方便我管理。而DT则是以别人为主,强化别人,支持别人,DT思想是只有别人成功,你才会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转变,由这个思想转变产生技术的转变。”教学,首先应当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绝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教给他们学的技巧与本领,即“授之以渔”,就效果而言,悟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远胜于听的过程。作文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始终掌握着关于作文的话语霸权,总是我说了算,我教给你作文的十八般武艺,就像一位体育教练,总是喋喋不休地指出运动员的这个缺陷那个不足,尽管运动员也会因此做出改正,但如果让运动员们互相观照、裁决动作的规范度,岂不是更容易产生“原来如此”“这样做更好”的感触?学生悟出了作文之道,进而去积累,去思考,去练笔,去润色加工,笔下会流出一篇篇精彩的得意之作。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思想的转变,更容易产生作文教学方法的改变,因为学生写出成功的作文,才算是我们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成功。
2.变换作文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评判作文的主体也未尝不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和事物,会得到区别很大的结论,甚至结论完全相反。不少人都知道,在摄影上,取景角度是成败的关键之一,它让你获得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而大多数照片之所以千篇一律,只是因为拍摄角度太过平常和平庸。比如,你站着,以你自己身高的位置去取景,你获得的照片,和绝大多数人眼睛看到的景象没有区别,因为他们也都那样站着看。教师如果总是把自己看成知识的拥有者,上课就是教给学生知识,评作文就是学生作文的判官,就像摄影时总是高高在上地用广角镜头,这是一个错误的取景角度。对于学生,教师需要走近,将镜头贴近,用大光圈小景深,去看他们的细节,发现他们的优点,期待他们尽快磨掉顽疾,完善不足。面对学生的几十篇作文,语文教师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高考阅卷尚且见仁见智,一定范围内取均分,我会不会也看偏了一部分作文?”“同学们怎样看待同学的作文?”那就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作文评判身份和评判策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怀疑学生的评判能力,尽管他们在评判时肯定会产生一些低级失误,甚至会感情用事走极端——打分高得吓人或低得可怜,但是我们总该相信学生肯定有各自独特的审美眼光、被老师信任的满足感、认真负责的责任感、打分准确的成就感,发现问题、产生纠结时还有我们老师的点拨与帮助。某篇作文的均分,应该说更接近这篇作文的真实水平,教师回头看自己所打的分数,一经比对,有时也会有所启发。
3.完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评判作文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体现。学生评改作文,并不是什么新鲜、稀奇的创举,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并且为之明确了方向:“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魏书生《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也在学生批改作文上做了不少探索,往往是自改、互改两种,教师总不放心,还要加上教师唱主角的集体讲评。其实,只要教师就审题是否正确、立意是否鲜明、结构是否顺畅、语言是否得体、书写是否美观等高考评分的角度进行到位的指导,考虑并落实好准备的充分性(前期基础条件)、阅读的准确性(具体评分细则)、评价的客观性(排斥感情因素),就无须担心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了。教师需要做的是思考怎样在保证评判效果的前提下使学生评判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让学生保持对评判作文兴趣的持续性和新鲜感。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1)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小组,互相评判。这种方式下相互间易直抒己见,但往往出现人情分。(2)指定小组长,四人一小组,每组好中差搭配组合,评判其他同学的四篇作文,组内讨论,组长综合意见、确定分数、写评语。这种方式分数较客观,但意见不易统一。(3)班级交换评判,参照前两种方式进行。如果一位语文老师教两个班,这种做法比较适用,易于操作。(4)由班级内几名作文较好、判断力较强的同学为全班的作文判分。这种方式虽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但只锻炼了部分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全体提升的效果。(5)考试作文在告诉学生得分前,学生直接给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判分,然后与得分比较。这种方式大部分学生能在对比中发现作文的薄弱环节,但学生易产生“多此一举”的想法。本次作文的这种方式,学生获得的分数比较客观,学生的接触面更大,但相对而言,耗时更多,因阅卷速度不同等因素,作文流转不易顺畅;当然,如果借助学校的设备,在机房进行电脑阅卷,那不仅在试卷流转、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且学生的阅卷感受更直观、深刻,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曲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