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蓝绫
以叙述代替描写,忽略细节,欠缺多角度,舍弃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从而使描写的对象平面化、抽象化、平淡化,是中学生写作的一大弊端,也是平时大多数学生作文训练中呈现出的常态。
如何矫正这种写作上的偏差?笔者认为,片断式作文训练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切口小,话题集中,可就一种方法开展几次训练,直至熟练;而且篇幅短,学生无需为“要写长篇大论”愁眉苦脸望而却步,老师亦可增加训练的频率和指导的次数,可操作性很强。
在以情境式片断作文作为训练的突破口的尝试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写人、写事、写场景,力图使学生转变那种平面化的表述形式,进而能够鲜明生动地描写形象,使之立体化。
操作程序上,尽量采用课文作为范例,对学生先进行指导,后落实训练。先单项训练,后综合练习,循序渐进以提高描写水平。
一、指导学生转变表达方式,学会化叙述为描写
让学生了解叙述与描写的区别,这是开展“片断性描写文段”实践的前提。我们告诉学生,概述一件事或一个物体,形象会缺少立体感和丰盈感,体现出你对事物细致观察的缺失和写作技巧的匮乏。我们要追求写作的生动性效果,必得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细致观察,这也就必得将那种笼统的叙述转化为细腻的描写。
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这段文字若只是概述,则只需“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喜欢看它的样貌,渴望它的长大,爱它下雨时的身姿。”抽取了描述性文字的语段,骨感是骨感,但却缺了那种能让人细品的丰满与动人。
而原文段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描写功底。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来表现常春藤的迷人风姿。在正面描写常春藤这一形象特点时,陆蠡将描写对象细化为表现它的“卷须”、“嫩叶”、“叶脉”、“嫩芽”,呈现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伸开卷须攀住绳索,嫩叶变青变老。细化对象、延长过程,这样纵横铺开,展现出了常春藤迷人的风姿。再从“我”对常春藤的情感角度进一步表现出常春藤的珊珊可爱。在这种侧面烘托的过程中,作者也没有粗犷地、急切地抒情,而是化抽象为具象,“急切”的心情有了“揠苗助长”的修饰,有了“长得快”、“长得茂绿”的铺叠,从而呈现出一种画面感;再把对它的喜爱,转变成爱它“雨中”的“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声形皆备、情态丰盈,常春藤那惹人怜爱的风姿立刻呈现眼前。试想,此种情态怎不让人心生爱恋?这种细腻的笔调,读来怎不嘴角余香?
经过此番对比讲解,学生可以领悟到,所谓描写的“神来之笔”是需要将笔触深入到形象的细微之处的,勾勒细节,点染色彩,多方调动,娴熟技法。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要让作品情动人心,自然要表现好情感的载体——形象。因此,要丢掉那种平淡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好描写的手法,去表现一个生动的形象,使之立于眼前,若有声、若有形、亦若有情,神情皆备,方可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由此,我们要做写作上的改变。
二、指导学生学会选取角度,运用技巧,提高描写能力
有了认识上的转变,就要有实践上的探索,所以接下来的重心就是将上述理念转化为片断性写作的落实。
如何化叙述为描写?苏轼曾言,要画竹,必得胸有成竹。那么,要生动描写一个事物,胸中也必得有那个事物的清晰印象。我们告诉学生,美在生活,巧妙挖掘形诸笔下,则是一篇佳作。因此,良好的观察力不可或缺,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得力的描写手段也要学会,要加强训练。我们的做法,借助于片断性写作训练,落实多角度描写、多方位想象、多技巧结合,以图观察能力与描写能力双相见长。
实施分为三个方面,巧用慢镜头写好细节,调动多角度、多感官功能铺开描写,善用修辞生动形象。手段则采用片断性写作,叠加式反复训练,强化描写的力度和内容的深度。
1.巧用慢镜头
要求学生用细节描写铺展形象,修改如下片断:
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光停留在我身上,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
改后的优秀片断: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将眼睛微微睁开一条缝,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柔柔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找寻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找她自己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片断主旨是要表现“妈妈对我的温柔的爱”,妈妈的“眼神”是着墨用力点,是细节描写的铺展所在。作者运用“细化动作,延长过程”的方法进行铺展。第一处修改,是铺垫,后文皆因这“微微睁开的一条缝”才得以细腻呈现。修改后的文字,将母亲的眼光在我身上的停驻从发梢、眉眼一直延长到脸颊,目光的停驻、寻找,是母爱的扫描与辐射,母亲目光凝注的每一处都是爱的表现。如此修改,前后对比,可以明确细节刻画的增多让整个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情感的流淌也自然而真切,这就是“慢镜头”细节化手法的魅力所在。详与略的对比,显现出表达效果的强与弱,学生对此有了一个直观上的感受。
如此,再布置题为《我遇到一个怪人》《窗外的风景》等做叠加式训练,让学生熟练此法,师生共评促进教与学的效果。
2.调动多角度多感官功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深入的角度不同,效果迥然。
不可否认,刻画细腻的过程可展现出形象鲜明的特点,无论是在表现人的心理、突出人的动作,还是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这一处理手法有其独到效果。
但要体现事物的鲜明饱满、内容的丰盈,多角度多感官的调动也必不可少。
我们的学生,描写的角度单一、手法单一,人物形象的饱满性不足,是其写作缺陷。他们也懂一些正面描写的手法,能在写作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但读来总少点味道,因为他们单刀直入,不会借助适当的侧面描写,去烘托、完满形象。正侧结合,点面相交,高低交叠,感官调动,这是画面感、灵动感、丰盈感形象效果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学会运用。
以《陌上桑》为例:作者先从正面以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铺开对罗敷美貌的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都是她美丽外貌的细节呈现。但仅仅如是,情韵未现。随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众传神的“围观者”的刻画,则勾起读者无限的想象:是何等美貌的女子,能让如此不同年龄、不等身份职业的人皆忘乎所以呢?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女的形象,而能让持不同审美观的人都见之忘情,罗敷的美可见一斑了!如此侧面烘托,可谓此段中的神来之笔,活灵活现,想象无限,丰满了正面描写中的形象特点,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正侧结合的典范指导效果甚佳。
人物描写方面的范例我们还可取鲁迅先生的《祝福》里的一些片断。而在写景方面,则可采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模仿运用也显得便利。而之后可布置一些如《超市的喧哗》《又见秋风起》等题材让学生落实这些方法进行训练。
3.善用修辞
善用修辞,可静而生动,可平面变立体,甚至化腐朽为神奇,增强描写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述范例学生已能领悟其妙处,再通过徐志摩一首小诗《沙扬娜拉》进一步为学生呈现: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一个低头的细节,徐志摩辅以一朵清风中润泽、柔美、纯净的水莲花做喻,一个传神的细节,一个绝妙的比喻,则唤出一个娇羞可爱、空灵美丽的女子。如此情态动人的人物刻画,自然与修辞的巧妙运用密切相关。
修辞是写作的基本技巧,它使形象变美,使语言变美,使情感的传递变得畅通,好处无需多讲,只要在训练中落实即可。
三、手法综合,写、改、评三步一体落实
当上述方法一个个分解训练之后,则要放开手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去经营自己的作品。具体操作如下:1.提供话题,即时写作。2.修改之前写过的话题。3.互评互改,加深印象,相互促进。
从学生的习作成果中抽取一则来看,此训练可初见成效。如下所示:
改写前片段:爷爷先把细竹劈成竹条,然后竹条一弯,细线一绑,糊上纸,算是完成了一半。拿来朱丸、黑墨,化水研开,还有不知名的果子磨成的清汁,让我拿着毛笔随意画,不一会,一只色彩斑斓的风筝就做好了。
改写后片段:我眼巴巴地站在旁边,看着爷爷不断忙活:先将细竹劈条折弯,然后着浆糊白纸。奇怪的是,平时那么粗犷严肃的爷爷,此时却显得那么的慈祥,只见他眯缝着双眼,嘴角“吧嗒”着一根烟,细细的竹条在手指间如灵蛇窜动,在圈圈烟雾中渐渐幻化成一只灵动的风筝。该上色了,爷爷叫我到里屋拿来朱丸、黑墨,第一次让我靠近他的身子,指点我化水研开。而他则神神秘秘地在院子里采来不知名的果子,磨成了清汁。然后他的右手覆盖着我的右手,我们一起在风筝上面描着蝴蝶的样儿。我们两只手并成一条轨道,慢慢合力,在那只粗糙有力的神奇的手的带动下,慢慢地移动,点墨、画线、上色、晕开......不久,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风筝腾空出世了。在我为第一次制作风筝而感叹时,爷爷立在一旁笑着,看着我,眸子深深地,静静地“吧嗒”着他的大烟。
改写后的片断,从字数上看,明显增加,说明学生有话可写;从方法上看,很明显有了“慢镜头”,有了“我”的观察、感受对爷爷形象的烘托,有了修辞对形象的生动,综合运用,故事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有了很大的改观,整体效果比较突出。而从整体训练成效来看,上述所用方法,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的。
由此可见,采用片断性写作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是写作训练落于实处、落于细处的一个有效形式。可操作性强,成效明显。描写能力是学生写作必备的一种能力,它能体现一个学生的灵气和才情。诚然,写一篇成功的作文需要多方素质的沉淀,但我们亦可从技巧的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去认识以及体悟它的妙处,从而在阅读和写作上多一点观察力,多一点鉴赏力,多一点表现力,这是引领他们步入文学殿堂的一种实用高效的做法。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北师大(珠海)附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