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 投稿Lesl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592次
  • 评分4
  • 59
  • 0

陈一萍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之乐于学习,产生自我学习的潜意识。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设计与课本相关的知识架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影像资料、生动的图片和精美的辅助阅读素材吸引学生学习。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主,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到《宝玉挨打》篇目时,为了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将《红楼梦》相关的剧集播放给学生观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播放最新版《红楼梦》(2010年版)相关剧集,激发学生对两个版本进行比较的兴趣,观看电视剧集可以使学生对整个篇目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适时给予提醒,其实原著中的描写更为精彩,更值得阅读。这样,学生有了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鼓励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语文学习不应该有固化思想,而是要驰骋在想象的空间里。有时还要站在诗人、作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拥有积极主动的想象空间,才能够产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设想象空间,还要不断以现有的知识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可行的,有意义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唯我独尊”,厌恶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生,反而是以鼓励为主,让他们展开想象,激发他们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设出自己阅读诗歌的情境、诗人写作诗歌的情境,这种创设带有足够的主观想象,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方法之一。同时播放视听资料,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深深地体会诗人面对的情境,感受作者徐志摩此时拥有的心情,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作者创作“再别康桥”的原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成功引导学生去开动思维进行大胆想象,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勇于质疑,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之一是问题意识的产生,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不断激发学生质疑的过程。有质疑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进步。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而学生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发现新的更深层的问题。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善于向学生发问,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发问,学会大胆质疑。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比如讲授孔孟的相关篇目时,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孔子的“仁”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会得到孔子的大加赞赏?孟子继承了孔子哪方面的学说?以此类推,逐渐启发学生开展热烈的讨论。学生通过质疑,再联系当下的“国学热”,对孔孟的学说和思想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通过对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提问,学生能够相互启发、积极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层的理解,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强调合作,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局面,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当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然有探究的因素和共同讨论的理念,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施展环境。从类型上来说,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是教师分配组合,也可以是学生自由组合,宗旨是让每个人都有发表观点与看法的机会,有倾听他人观点的乐趣。例如在诗歌单元教学时,尝试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其中的部分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将学生分为四人或六人一组,每组成员分为若干角色,有人负责诗歌朗诵;有人负责配乐、背景资料收集;有人负责诗歌鉴赏、点评等等,并鼓励学生试着写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在其中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适时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自主自发学习,对语文学习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作者单位:福建漳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