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经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运用

  • 投稿小鲸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1015次
  • 评分4
  • 92
  • 0

杜茂进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戏剧单元教学实际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高中课本中有两个单元的戏剧。这个分类虽以“戏剧”为目录,但其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戏剧文本。戏剧与戏剧文本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如何让语文教学的特性在“戏剧”中体现?如何使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在“戏剧”中融注贯通?如何让生活冲突与“戏剧”的矛盾冲突得到一个统一的辩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戏剧的个性特点?这都是戏剧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再加上时下学生爱戏剧的不多,这种对戏剧的陌生感、距离感,给戏剧单元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题。如果仅仅当作戏剧课来上,课堂必定流于热热闹闹的形式,而不能带给学生真正的东西。而如果依然把它作为文学鉴赏课,介绍戏剧常识,分析人物,分析冲突等,学生又不能充分体验到戏剧无穷的魅力。这就需要我们探索一种更适合戏剧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经验性学习理论内容

所谓经验学习,是指通过各种真实情景的经验活动,使学习者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将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进行概念化,再应用于新的实践中,从而影响学习者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学习方式。

经验学习理论的代表者杜威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他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

这一理论强调在做中学,“学习即生活”,强调在互动中成长。

结合杜威和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经验学习,即通过经验的传递、转换,创造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已有的具体经验开始,然后再观察与反思有关经验,将经验进行总结,抽象概念化,再回馈在新的行动中,进行积极尝试。

鉴于此,借鉴经验学习的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应该是戏剧单元教学方法的首选。

因此,我们在戏剧教学中,尝试设计一些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即将文学鉴赏课和课本剧的改编排演活动相配合,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和感受,学生透过自己的亲自参与和领会,在行动中反思,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在新的实践中验证。这样,学习就不再只是由教师单向地教授,而是学生自主获得的过程。

二、经验学习理论在戏剧教学中的运用

经验学习理论在具体的戏剧教学中如何运用呢?笔者以《雷雨》的教学为例,作详细分析。

(一)我演剧中人

戏剧文学教学不是坐在戏院看戏,无法感受那种综合艺术带来的震撼。我们所面对的是“课文”,是导演、演员用的蓝本。于是,我们师生只能自己做导演、演员,通过自我的心领神会与亲身的演出实践,来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这是我们运用经验学习理论来进行戏剧教学的指导思想。

要演出,就必须要进行人物分析和戏剧冲突分析。在此,阅读仍然是基础。通过阅读领悟戏剧语言的特点,尤其是包蕴其中的潜台词;进而感受人物此情此景中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动向;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将平面的文字转化成立体的舞台形象,进而达到对舞台背景、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鉴赏,最后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所选取剧目的各个方面作出综合分析评价。

这个过程是一个对文字的把握过程,也是一个对语言的理解过程,更是一个对语气、语势、语调的体会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比如,老师介绍一些戏剧常识,提供一些资料,解答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

角色挑选的凭据主要是学生对角色的理解把握,由学生评议产生。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先自己研读剧本,写出自己对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分析,并设计形体动作。竞选时,可以先试演一个片断。由学生打分,推选各个角色的最佳人选。之后,进行初排,在课堂上演。通过演剧,学生化书本文字知识为己有,实践令文学的感悟变得异常感性。这实际上就是经验学习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主,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动力,把知识的学习和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了。

(二)再现经典

学生毕竟不是专业演员,缺乏相关的演出经验,在将文字变成实体的过程中,必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个时候,老师再及时提供影音视频资料,将专业的改编演出情况展示给学生,会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

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看经典演出,就会有比较,有思考,有辨别,并形成有别于先前经验的认识。这一过程,是先前直接体验过程的沿续,学生有了第一阶段的体验,再加上这一步骤的观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的材料,使得抽象反思成为可能。

《雷雨》电影,是由一批老艺术家拍摄的,改编较成功,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在提供影音资料前,老师也可提一些思考题,比如:电影对剧本作了哪些改编?影片是怎样来渲染雷雨来临前沉闷的气氛的?这对表现剧情有什么作用?周朴园、鲁侍萍等主要角色的扮演是否成功?有没有什么细节,导演处理得很出色的?班级自编自演的演出中,哪些表演较到位,哪些还需要些火候?学生研究课文之后再看经典,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在对剧情的关注上,而带着问题观看经典剧,使得反思、分析、提升成为可能。

在这揣摩比较的过程中,戏剧冲突、戏剧动作、舞台背景等术语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名词概念,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了。

(三)我来评议

演出活动结束了,经典作品看完了,接着,就要召开座谈会,或者开一堂讨论课。由演员谈谈“演后感”,观众谈谈“观后感”。这就是信息反馈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能保证连续的行动不偏离方向,并评价行动的结果。由于大家都是同学,评议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进行得很顺利,深入。

在这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照戏剧,咀嚼戏剧语言,体会演员的再创造等,对戏剧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经典剧,同学们也不盲从,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比如说:《雷雨》电影中有一个典型的细节与课文不同:剧本中侍萍撕支票的情节,在电影里是改为侍萍将支票放到灯火上烧掉的。学生都认为这个处理没有原剧好。认为原剧更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更利于塑造坚强自尊的侍萍形象。学生们说说议议,对戏剧这一文学样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四)再次体验

这次体验是在前面体验、观察、反思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实践,是对新生长成知识的实践,是认识的提升,也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强化。有两种方式可实施:

1.重新排演

初次排演,学生是凭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剧本的初步认识来饰演人物的。在对照经典演出、互相评议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对原有经验进行反思,再认识,之后,将知识重新建构,重新生成。当他们脑海里有了新的认识后,他们迫切希望在这基础上重新实践,力求排演出一台更精彩的话剧。这时,老师提供机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享受到二度创作成功的快乐。这第二次的排练,是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的。角色可以重新竞争分配,也可以原班人马。

2.我编新剧

学以致用,当学生对话剧发生了兴趣后,让他们学着将小说改编为戏剧,能有效地巩固他们对戏剧的正面认识。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加深他们对戏剧的了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适合改编成剧本,如小说《智取生辰纲》《药》《项链》《变色龙》,叙事诗《石壕吏》《孔雀东南飞》等。可以集体改编,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编写时,老师适当提醒他们注意人物不能太多,情节不能太复杂,场景不要切换过多。并且要注意有必要的舞台提示文字,要注意戏剧冲突的设计,人物形象要丰满等。学生编写的兴趣很高,也出现了一些不错的课本剧。

编写剧本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戏剧体裁认识的强化过程。这比单纯地教戏剧知识要好许多。因为运用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三、经验学习理论在戏剧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从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经验学习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的确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沉闷的课堂气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它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背景经验,激发出了真正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主研究课本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协调活动能力。从这些活动中所得到的知识、体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也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不过,在尝试过程中,也发现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第一,这样的教学活动虽然形式新颖,深受学生欢迎,但费时较多。在当今高中教学讲究时效的时代,只宜偶尔使用,或者将戏剧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与小说的教学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系列训练,效果可能更好些。

第二,由于中学里,班级人数较多。在这样的尝试中,真正有亲身体验,从经验中得到生长知识的同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同学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并不能真正参与其中。尤其是那些本来不喜欢语文、学习能力不强、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更是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如何让活动面向大多数学生,这也是一个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第三,这一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要担当好组织者、指挥者的角色,要有宏观掌控能力。而戏剧对老师来说,也是一项新的领域,老师要做好辅助者的工作,必须要具备更为广博的戏剧知识和基本的表演常识,有表演才能则更好,这样才能作好示范。这对教师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的来说,经验性学习立足于“行动”,将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这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的特性,吸引着学生去探索,并激励和指导着探索的前进。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也是适合戏剧需要的。只要我们合理安排、精心组织,必能给我们的戏剧教学带来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沙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