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探索文言教学新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投稿周冲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934次
  • 评分4
  • 29
  • 0

陈文荣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讲授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0分钟。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教学步入“变”的轨道,并让其在“变”中生出奇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本人在多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总结了文言文精读篇目教学的“20+25”模式;泛读篇目“10+35”模式;自读篇目“5+45”模式。把老师讲授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于25分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彰显自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以往老师激情导入的模式,由学生自己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语,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自己个性的舞台。

(1)引用诗歌故事创设意境。在讲解文言文时,适当地穿插补充相关的诗歌和逸闻趣事,不仅能够增强说服力,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发散学生思维,达到增添情趣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2)编舞台剧。有的文言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适合搬上舞台,这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参与者的功能,组织学生大胆表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创新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本人针对精读课文的教学提出“自读—质疑—讨论”的自主探究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方法。

(1)自读的方式:

第一步:朗读全文,熟而能诵,进入语境。

第二步:注解课文:(正音——释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第三步:翻译句段。

要特别注意,在自读的过程中要禁止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以此培养个人自主阅读的能力。

(2)质疑的方式:

第一步: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把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作标注以备讨论。

第二步:就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自己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可以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同样把问题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3)讨论的方式:

一是由学生质疑引发的讨论。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本人就利用学生提出“挖山不如搬家”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把文章的主题引向深入。

二是能刺激信息交流的讨论。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引导学生展开“相同遭遇下的不同人生境界”的讨论,加深对范仲淹、欧阳修、梁启超等博大胸襟的领会,加大了知识间的交流。

三是能激发丰富想象的讨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充分得到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为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专门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2)教师要在学生自读文本时积极关注学生的自读情况,了解学生自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环节。(3)适时引导,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由课内知识的学习引向课外。

二、给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

从学生主体的认知特点出发,针对初中教材精读篇目和自读篇目形成以学生为本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预习中合作,培训学生交流意识

(1)在课前的预习中,学生可以互相听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探讨所感知的内容,交换疑难之处。

(2)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学习资源是不同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所收集的资料,合作共享,为课文的深层探究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2.创新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会学生触类旁通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对于字句的翻译,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就要让学生去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如: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其中的“苦”、“劳”、“饿”、“动”等,它们不仅用法相同,而且所处的句式也相同,尽管是七年级的学生,也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以后有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高台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