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茹 王 敏
《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处下层,却热衷于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她为了参加舞会向好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却不幸将它丢失了。为了偿还这条项链,她耗费了十年光阴,由一个娇气任性的美少妇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老妇。可最后却是弗莱思节夫人的一声叹息:“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文章戛然而止。
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会怎样?莫泊桑并没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一个多世纪,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莫泊桑的小说创作态度是:“小说家不应辩解,也不应该饶舌和说教。只有情节和人物才是应当着墨之处,另外,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著名学者柳鸣九也这样评价到:“莫泊桑在自己的短篇里,总是满足于叙述故事、呈现图景、刻画性格,而很少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很少通过形象描绘去追求作品丰富的思想性,而且,他也并不是一个以思想见长的作家。”
但正是由于《项链》结局的缺失,使这篇小说思想丰富起来,具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要了解到的“空白”艺术。那么,什么是“空白”?“空白”就是指“作品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写出来的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内容,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方法”。同时,“空白”不但赋予读者参与创作作品意义的权利,而且能够主动地召唤读者进入其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从而更好地完善作品的意义。
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会怎样?悲观的看法是: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她的生命支柱会坍塌,最终会走投无路,从而堕落或疯狂;玛蒂尔德悔恨不已,慨叹年华已逝,从此一蹶不振。乐观的看法也有:玛蒂尔德喜出望外,得到了弗莱思节夫人还的三万六千法郎,开始了新的追求、新的生活。
在我得出结论前,我认为我们还应该知道,莫泊桑虽然讨厌饶舌和说教,但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叙述的故事、呈现的图景仍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那让人产生不切实际梦想的伪浪漫主义小说,是中下层少女产生虚荣心的源头。《项链》开篇讲述了玛蒂尔德的悲哀和她的七个梦。这和莫泊桑老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颇相似,玛蒂尔德和爱玛都在教会学校念过书。她们在那里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并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整日沉浸在罗曼蒂克的缅想中。“她没有像样的服装,没有珠宝首饰,什么都没有。可她偏偏喜欢这种生活,觉得自己是为此而生的。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被人羡慕,有诱惑力且被人追求。”值得庆幸的是,玛蒂尔德还仅仅停留在一种获得他人艳羡的层面,在舞会上她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并没有做出人意料的行为。爱玛则对侯爵家豪华的气派,高雅的客人,珠光宝气的舞会场面感到入迷。一位风流潇洒的子爵来邀她跳舞,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使她沉迷于虚幻的爱情之中,最终由于追求不正当爱情而导致堕落毁灭,最后服砒霜自杀。
还有,他对当时淫靡的社会风气也进行了批判。“妇女们本没有阶级,没有门第之分,她们的美,她们的丰韵和她们的诱惑力,就是供她们做出身和家世用的。她们的天生的机警、出众的本能、柔顺的心灵,构成了她们唯一的等级,而且可以把民间的女子提得和贵妇人一样。”莫泊桑在他的多部小说中提到了这一点,比如《珠宝》中的朗丹太太,《勋章到手了》中的萨克勒门太太……她们背着丈夫,用自己的色相换取珠宝,换取勋章……
那么,玛蒂尔德为什么没有像包法利夫人、朗丹太太、萨克勒门太太那样堕落呢?文中写到,她“突然一下用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那笔骇人的债是必须偿还的。她预备偿还它。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租了某处屋顶底下的一间阁楼下。”玛蒂尔德这一决断,充分体现了她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坚强忠贞的特点,这是和上述太太们不同的地方。所以,我能由此推断:十年前没堕落的玛蒂尔德不会堕落;十年前没疯狂的玛蒂尔德不会疯狂;十年前没颓靡的玛蒂尔德不会颓靡……
《项链》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玛蒂尔德少女、少妇时期对生活的梦想,被一串项链彻底粉碎。经过十年生活的磨难,她成熟了,她终于明白,通过劳动所得的一切才最真实、最踏实的。虽然,偶尔她也会想起十年前的那个舞会,她最美的时光。
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会怎样?我的答案是:玛蒂尔德虽然很震惊,但她很快接受了,她说:“十年前那个可怕的灾难都已挺过来了,这又算什么……”十年的辛酸给了她比项链更重要的:她懂得了怎样赚钱,怎样节约钱,怎样劳动,怎样和丈夫相濡以沫……至于那串项链嘛,从弗莱思节夫人坦诚相告的态度来看,她也是个诚信之人,项链很可能会被完璧归赵,抑或被折现。从此,玛蒂尔德和她丈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会怎样?你们又会得出怎样的答案呢?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造就不同的人生──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魅力。
★作者单位:湖北鄂州市技工学校;湖北鄂州市凡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