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挖掘美育元素,渗透美育教育

  • 投稿seij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1077次
  • 评分4
  • 35
  • 0

黄 敏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蓝本。就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而言,由于课时设置的原因,很多学生也许一周、一月,甚至一个学期除了拘泥于语文教科书之外,很少阅读其他课外读本。因此,教师就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从课文中发现、挖掘美的元素,进而升华其中所蕴含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和美的教育。关于挖掘语文课文中美的元素,笔者认为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优美的物象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都会产生某种深深的爱恋,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就成为作家笔下描绘的重要对象。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美丽田园……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沧海桑田、墟里村落等自然景象无不被作家们收纳其中。

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因而更加优美、生动,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这时如果我们可以展示根据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歌曲《荷塘月色》拍摄的Mv影像资料就能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其情景再现。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美的元素欣赏,多角度、多层次地品味,就会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挖掘课文中动人的情感

中学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挖掘美的事件和美的灵魂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和《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回忆我的母亲》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深情,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岳飞》一文中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飞向太空的航程》则从另一个侧面讴歌了中国几代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终于遨游太空的壮举,可以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读书的热情。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大有裨益。

三、挖掘课文中精妙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中“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泣如诉,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作者描写水声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和表现力极佳的词语,使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认真一读,就会产生心灵的愉悦。

四、挖掘课文中多彩的形象

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读者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

五、挖掘课文中清幽的意境

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美育的元素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见微知著,充分把握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升华作品中的美育元素,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美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宁夏灵武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