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这个满眼充斥着网游、漫画的时代,怎样让学生认识、亲近传统文化。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传统文化讲授者、传承者、创新者。
高效教学不求面面俱到,可求一点突破。所以我今天就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中说起,我们现在在谈的高效课堂,其实在孔子的教育教学过程早就道出了高效课堂的精髓。下面我着重通过这篇文章中的三个词来谈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第一个词“侍坐”,“侍坐”其中的“侍”指尊者身旁陪伴。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坐”按照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应该是席地而坐。这简单的一个动作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自然讲求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了。一个“侍”字礼仪毕现。而作为中心词的“坐”便体现了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仁”即“爱人”,在“坐”中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有教无类,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体现于此。
上这堂课时孔子已是晚年了,此时的他虽历经颠沛流离却仍矢志不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可谓学识渊博,洞明世事,已然到了“耳顺”的境界。所以,当四个弟子围坐在他身边的时候,孔子先亲切地对他们说,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就不敢说话了。师生五人年龄相差几十岁,可谓祖孙三代,古代又非常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孔子先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而且我们看到,孔子在让曾皙回答时,曾皙正在弹琴。上课,不仅可以与老师同学围坐在一起,还可以弹琴,可见孔子的课堂是很自由的。我猜想当时应是几人围坐在银杏树下,吹着风儿,听着美妙的琴音,畅谈治国安邦之道,这是何等的美妙!这样民主宽松、畅所欲言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课堂吗?
第二个词“哂”,“哂”《辞海》解释为①微笑②讥笑。为什么在子路说完之后要“哂之”,孔子自己的回答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可见孔子看重的依然是礼,一些参考资料把“哂”理解为“讥笑”,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解释为冷笑,我认为这实属臆断,不敢苟同。孔子的教育学生是讲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有教无类的;试想这样一位和善慈爱的师者怎么能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用“讥笑”“冷笑”给予评价。《论语》中子路共出现40多次,他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而且《论语》中,孔子在回答孟武伯问仁时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由此可知,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义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我猜想“哂”字背后的潜台词应该是“这孩子心眼怎么还这么直呀!”(虽然孔子只比子路大九岁),别无他意,无关乎子路的人品与能力。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更看重的是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教育的宗旨教书育人,孔子的态度的变化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大,权力有多大都要先“克己复礼”。
而曾皙恰恰因为他的谦逊洒脱,而得到了四人中孔子唯一的评价,“喟然长叹:吾与点也。”这里说到第三个词“叹”,孔子既叹曾皙的谦逊有礼,又叹曾皙与自己的不谋而合。曾皙在《论语》中着墨不多,仅出场一次。,而这种谈话式非讲授式的教学形式,给了学生更大的话语权,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张扬个性。在这种轻松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曾皙这样一位平日里略显暴戾的莽汉也可以谦逊的娓娓道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愿景图。马云说:人总是要有梦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孔子在政治失意时,实际上也是在借他的传道为人们描绘着一幅美好的愿景图,编制一个让人憧憬的梦境。一个“仁”爱没有纷争的社会。
孔子曾谈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老年人得到安抚,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人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曾皙所描绘的那幅惠风和畅的春游图不正是孔子这种理想境界的生动再现吗?所以,曾皙看似未谈治国之策,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更雄伟的志向、更高远的境界,是一个民风淳朴、民德归厚,百姓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下太平的大同世界。这暗合孔子之意,所以孔子禁不住由衷地发出赞叹了。
作为一名老师,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判断。在这一点上,孔子也十分高明,孔子认可每一个弟子,并对他们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没有赞许志向远大、豪气冲天的子路,反而微微的一笑,对过于谦虚的冉有和公西华也未置可否,对不谈国事只谈春游的曾皙则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不囿于形式,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真诚对话,教书育人,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成就学生安身立命的本领。我想教育的成功、课堂高效的成功就在于此。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市新世纪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