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拓宽生活视域,挖掘课程资源 ——近两年四川省高考语用题梳理探究

  • 投稿蘑菇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233次
  • 评分4
  • 70
  • 0

姜全德

一、近两年四川省高考语用题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近两年的四川省高考语用题,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试题稳中有变,题型较为丰富多样。

两年四道语言运用题,涉及①(2013)以“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而设计三个访谈问题;②(2013)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进行续写(材料为名著导读中人物);③(2014)给《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④(2014)紧扣观点,运用排比手法续写(材料为名著导读中作品)等题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题型较为丰富,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选材双管齐下。

四道语用题的选材,包括两个途径:①是“点击”现实生活,如2013年的以“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而设计三个访谈问题,这道题直接面对生活,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彰显了一个“新”字。②是“挖掘”课本资源。这两年的语用题,对课本资源的开发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梳理探究”的资源,比如2014年的第19题,给《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该小题资源就是来源于必修一的“梳理探究”部分的“优美的汉字”;二是开发“名著导读”的资源,2013年的第20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涉及名著《红楼梦》和《大卫·科波菲尔》。2014年的第20题“请紧扣下面画线的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事的话”,与名著《论语》《三国演义》有关;③是开发“选修教材”资源,2013年涉及到的“贝多芬”出自《中外传记作品选读》,2014年涉及到的《论语》也与《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几道语言运用题,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也结合了名著导读,精妙的选“点”,符合我们四川省的高考大纲,体现了一个“美”字。

3.知、能同步考查。

2013-2014这两年的语用题的能力层级均为E级,都体现了知能同步,尤其重视能力的考查特点。知识考查的,如要求熟悉“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选修教材”等等的文本内容,积累相关知识,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能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想象合理,符合情境;②语言简明,概括准确;③表达生动,语言有文采;④内容充实,释放正能量;⑤接受限制,不超过规定字数。可以说,解答四川省近两年的高考语用题,不仅可以嗅见知识的芳香,而且还能接受能力的历练。

二、近两年四川省高考语用题的备考启示

1.善于体验,多做生活的有心人。

语用题的最大特点就是时代性、生活化,而高考语用题的选材又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家庭生活的聚会交流,校园生活中写启事、做主持,社会生活中的乘车、购物等。考生置身于这些生活的视域,要睁大发现的眼睛,擦亮聪敏的耳朵,留心捕捉生活化的语文,待取用时全不费工夫。象2013年的“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访谈,它与近年来中学生和与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有较强的逻辑关系。

2.关注时代,关注文化现象。

四川卷2013第20题是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解答这道题,需要考生关注时代,关注文化现象。近年来,人们对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和价值,日本近年来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等均成为这道题命题的初衷。从所给出的作家曹雪芹、贝多芬及大卫·科波菲尔这些作家及音乐家的范畴来看,它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考试大纲对文学类知识的强化,同时也应该看到,对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和写作也可通过这种题型来考察。(2)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文学修养的考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对近年来平板和手机出现后,中学生普遍以电子媒介为基础而忽略传统阅读方式、淡化文学阅读及中学生普遍文学修养下滑的一种适时反拨和强调。(3)从考察的范围来看,不但中外作家都有,而且还将范围拓展到相关的音乐领域,同时还要深知所给人物范围的名人轶事。考察之细,范围之广,可见一斑。(4)既要有对生活本质化的理解,即对“苦难”的理解,同时也要有面对苦难的精神状态,即在苦难中看待希望,看待人生。还有第19题,问题为“如何与陌生人交往”有一个中心词,两个关键词。中心词“交往”一为“如何”,一为“陌生人”。交往极为一种相互的人际关系,本身包含着一种平等和低进位的人生状态,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天何言哉,四时兴也,万物生也”的朴素哲学思想,同时也包含了道家“无为”的元初概念。

2014年第19题,今年探究能力的考查范围有扩大,方式有创新。根据《汉字字形演变表》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立意在走进汉字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也映射当前的文字繁简之争,其结论指向不言而喻。

2014年第20题是“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从画线句中不难抓住“和”这一中心,要求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即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名著阅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又考查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继承了2013年首次新课改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的基本思路,体现了课改与考改方向,也体现了语文的追求:宽度、厚度与力度。《论语》《三国演义》对学生来说应该不陌生,也是要求阅读的篇目,下面以《论语》为例,说说《论语》,《论语》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怎么做人;还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无所争”的谆谆告诫;也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还有“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处世准则……《三国演义》中着重体现的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

3.回归教材,挖掘课程资源。

考生学过的许多文学作品(包括传记文学),如《边城》《雷雨》《药》《祝福》《林黛玉进贾府》《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运用材料,复习备考时,重温文本、开掘课程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四川内江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