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雄飞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唤醒学生的审美直觉
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知道内容,调动多种感官以声释义,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客观、具体的形象,形成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尽快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这个阶段主要的审美活动有概读、认读、美读。通过概读,明确文章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主要环境怎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大脑里浮现出有关的审美画面,为进一步感受、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根据课题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认读,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词句,教师要借助相关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用形象传神的语言、动作把真实的形象再现出来。通过美读,使学生认真地体味作者的感情,再现作者所描绘的形象。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强烈地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增强美读的效果。
二、细读课文,体验探究,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对文本的形象情节、意念意境等加以认识,使之与自己的心灵融合,达到赏心悦目的美感。主要审美活动有“移情”、“换形”、“入境”。通过“移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心灵上得到陶冶,思想上受到启迪。教师要设法把课文中的情融会到学生的身上。比如教学《沁园春·雪》,在吟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时,就要扣住一个“望”字,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味词中所创造的宏大开阔的意境,想象毛泽东那独立雪原之上指点江山傲视群雄的高大形象,领略毛主席那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气魄。“换形”,也就是通过联想、想象,把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移植到学生的脑海中,与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表象进行融合,把课文中描写的客观形象幻化为完整统一、血肉丰满的审美形象。“入境”,就是要指导学生深刻领悟课文中意境。通过“入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深读课文,精耕细作,引导学生积极鉴赏美
在这个阶段的美读,应该是指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点为抓手,对阅读文本作深入的探究;运用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技巧对课文进行审美判断;对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行总体把握,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呈现出对客观事物必然性的瞬间感悟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具体来讲,这个部分要着重解决如下问题:首先,作者是怎样刻画形象的?这样描绘的作用是什么?其次,课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样的构思是如何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再次,文章的表现形式(如章法、技法、语言)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换一种形式效果会怎样?如朱自清《春》中的描写,教师应该使学生弄清写景、抒情融会贯通的好处,还要认真体会文中遣词用语的精妙之处,从而认识词中外在的语言美与内在的意蕴美高度统一的特色,体察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获得鉴赏美的能力。
四、悟读课文,延伸拓展,激发学生主动创造美
美读课文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温故知新,升华提高,把所学的审美知识迁移为审美技能,对美的感受、理解转化为对美的创造。在多次的吟咏涵味后,美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了很深的印迹;而且,通过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发挥,对所感受的形象进行重新加工处理,这样带有学生自己的主观色彩、饱含着学生丰富感情的新形象就会应运而生。这种形象虽然看似“粗枝大叶”,但毕竟已经汇入了新的溪流——学生的创造力,面貌已是焕然一新了。因此,这个阶段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最具美感的活动。在这个阶段,师生通过精读、感悟、迁移等系列语文活动,会让学生产生课文如同“出乎己口”,即好像不是在阅读别人的作品,而是自己在创作,这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阅读内容主体化、审美对象再创造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兴山县黄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