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旭
语文课堂活动教学作为适应新形势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与以往的教学观和形式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教学实践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学生的交往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时,现代教育也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这样的口号,大力倡导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但是主体性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通过内在活动与外在活动无数次的交替、作用而逐渐生成、发展和完善的,也就是说人要形成它的主体性就必须进行活动,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也离不开其自身的活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没有学生自始至终的主体性活动是不可想象的。语文活动教学恰好切合了这一点,它不仅在观念上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且在具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也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它主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从学生自身的“做”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活动教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它将学习看成是学生的一种活动,教师只是起调控、指导的“主导”作用,而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才是活动的实施主体。它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位置上,并且让学生明白只有他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最终是由他来实现的。
新课改后,我校的语文活动教学是这样进行的,即采用学案导学模式。学案即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它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学案导学模式一般以两学时为一个环节,第一学时运用学案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第二学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学生展示和教师答疑。把课堂时间真正还给学生,两学时八十分钟一般教师答疑总结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
二、强化学生的交往性
人要生存,除了发展自身的主体性之外,还必须能和于群,能与他人交流、沟通、和谐相处、积极合作。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对这一方面关注的是很不够的。在以往的班级授课中,教师由于占有年龄、知识和权威方面的优势,在讲授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满堂灌”,这种教学中的交往关系只是单一的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往,而且还是扭曲的命令式的,根本形不成交流、理解、沟通,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学生间的交往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如果给他们提供在同伴面前施展才能,表现自我和与之交流的天地,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激发,从而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学生间的交往由于交往双方能力、水平相当,思想、情感体验较一致,地位平等,所以交往起来无拘无束,更易于产生真理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一般说来,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关系可分为两种,即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在活动教学中,经常将学生分成一个个的小组,每个小组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要负责完成一定的任务,组员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小组的任务完成。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就需要组员们齐心协力,达成共识,一起攻克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
(二)学生与他人间的交往
说起语文,我们通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交往活动不仅局限于校园,还应延伸到生活中去。那么怎么实现这一延伸呢?我认为最好的途径还是活动。
比如学习曹禺的《雷雨》,如果我们一改以往逐段讲解,归纳中心的传统做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排演话剧《雷雨》,然后进行评比。为了在同伴面前更好地表现自己和自己的小组,为了能够在评比中取胜,学生会从各方面着手准备,他们的交往面也就宽阔起来。为了查阅资料,他们得和图书管理员打交道;为了获得指导,他们可能会访问有经验的老师或演员;为了采办道具,他们又得接触道具经销商人……这样的交往远非课堂上的交往所能比,在这样的交往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接触了社会,锻炼了与各种人交往的能力,加速了自身的社会化,可谓受益匪浅。这样以往教育中高分低能、书呆子等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简而言之,就是主体对现实的超越,也是人的本质。卡希尔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我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也是对自身的一种创造和生成。因此,我们尤其需要重视语文学习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语文活动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联想力的极好阵地。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行为
俗话说,敢想还得敢干。我们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在校内创办一些校刊或报纸,刊登教师自撰的学法或心得和学生自己创作的文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同时通过看这一类的刊物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开拓视野。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林甸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