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 投稿淘淘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292次
  • 评分4
  • 10
  • 0

王君平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课标解读

在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标准中提到“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其实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感染和熏陶,而目前在课时有限的压力下,文言文教学往往浅尝辄止,不能深入的探究经典选文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这也就是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的根本原因。所以本课时我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深入挖掘探究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上,预期目标是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烛之武的游说能力,体会到这则小短文中蕴含的思想智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要探究的内容是烛之武说秦之辞中所蕴含的智慧。这段文字可分为两个大层次,第一层只谈秦国,第二层谈秦的盟军晋国。第一大层次又可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二大层可再分为两个小层次。从这个结构上就能看出其中包含着无限层折,可让学生逐层赏析。本课时教学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挖掘说辞中蕴含的智慧,品味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品味经典作品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基础层面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在进行本课时的内容之前,学生在语言层面没有什么障碍,这是进行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学生恐怕只能分析到表面难以深入,所以本节课最重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分析文本。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重点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通过品读语言,探究、学习论辩艺术。

3.德育目标: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著作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晋秦围郑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之前,秦国、晋国曾有过三次联姻,成语“秦晋之好”也正由此而来。在这次两国合围郑国的行动中,为什么秦伯短暂地接见烛之武之后就毅然决然地背弃盟约退兵了呢?烛之武见了秦伯总共说了125个字,这125个字中暗藏怎样的玄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揭开这段文字的“神秘面纱”。

(二)检查预习

这一环节检查上一节课布置的思考题:按照已划分好的层次,分析每一层次中最富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地方。主要以提问检查的方式逐层进行。

层次划分: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第二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第五层:“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三)深入解读

学生在上一环节中的自主分析可能更多侧重在每一小层烛之武向秦伯传达的信息是什么,而他的动机、心机或许会被忽视,基于这一点学情分析,本环节重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例如:

1.本段说辞这几个层次前后顺序能不能改变?各层次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

2.烛之武怎样让秦伯相信晋君是言而无信的人?

3.烛之武向秦伯指出晋君的言而无信有什么用意?

4.烛之武能够最终说服秦伯退兵的核心关键是什么?

设置这些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这一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这一环节最后会展示清朝林云铭对烛之武这段说辞的评价,学生对上述问题有了答案之后,一定会与林云铭的评价产生共鸣。

附:“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铭

(四)拓展巩固

本环节让学生自主发言,对荀息的劝谏艺术做简单的分析评价。进行这一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再次训练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二是以这两段文字为例告诉学生优秀的古文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让他们改变对文言文的学习态度,培养其探究学习的兴趣。

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荀息的劝谏艺术。

晋灵公造九层之台,费用千金,谓左右曰:“敢有谏者,斩!”荀息闻之,上书求见。灵公张弩持矢见之。曰:‘臣不敢谏也。臣能累十二博棋,加九鸡子其上。”公曰:“子为寡人作之。”荀息正颜色、定志意,以棋子置下,加九鸡子其上,左右惧,慑息,灵公气息不续。公曰:“危哉!危哉!”荀息曰:“此殆不危也,复有危于此者。”公曰:“愿见之。”荀息曰:“九层之台,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织,国用空虚,邻国谋议将兴,社稷亡灭,君欲何望?”灵公曰:“寡人之过也,乃至于此!”即坏九层台也。(《史记·范雎列传》)

(五)迁移训练

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将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劝说辞是高考生活情境类的语言运用题中常见的题型。学生做出答案之后找1-2名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自评互评,最后给出参考答案,再让学生对比评价,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

题目:班上来了位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小李,学生赵明由于上课没有及时记笔记,受到这位年轻老师的训斥,该同学由此和他发生了语言冲突,这位年轻老师认为学生不尊敬他,而这位学生也认为老师有意为难他。如果你是该班的班主任,你怎么处理这件事才能重新焕发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不超过100字)

①你对这位年轻的同事说:

②你对这位学生说:

附参考答案:

①小李啊,这位同学非常喜欢你的课,听得特别认真,所以记笔记就慢了点,这说明你的课很吸引他呢!

②赵明啊,李老师虽然年轻刚参加工作,但是毕业于名牌大学,专业优秀,工作认真,对你要求严格也是看好你学习的潜力呢!怎么样,用努力来表示下你对老师的敬意吧!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烛之武的论辩艺术,通过深入的探究分析,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段文字的艺术魅力,领会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对经典古文的深刻解读过程中慢慢爱上古典文学,爱上中国的古典文化。

(七)课后作业

题目:如果你有机会面见安倍晋三,你将如何劝说他放弃参拜靖国神社?

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等级:合格——语言得体,观点明确。良好——逻辑清晰,有一定的说服力。优秀——能结合历史与现实,摆事实,讲道理,有感染力。

六、教后反思

本堂课基本上是按照教学设计预定的各个环节进行的。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之前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也比较准确,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学生在课下自学阶段对文本的浅层次鉴赏,还是课堂上在老师引领下逐步深入的探究,都以学生的自主鉴赏为主。其实我们希望教给学生的任何情感体验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这是本堂课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

另外,这堂课我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原本课文中深奥的思想智慧,通过应用环节的练习,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作者单位:山东福山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