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文言文教学应于细微之处下功夫

  • 投稿豆豆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629次
  • 评分4
  • 65
  • 0

宋细平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目标定位在“读懂”,“重在提高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而在实际的学习中,不少学生在文言学习能力上存在欠缺,考试中文言翻译这一考点上得分尤其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文言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文言现在根本用不上那个,就没有必要学了,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

作为教师,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毫无疑问,学习文言文,基本的诵读,字词的落实,句子的翻译,文言现象,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实际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只是采取简单的诵读、翻译、归纳,那我们的文言教学就会了然无趣。所以,如果我们能在文言的细微之处下点功夫,我想,效果将会大不同。

一、于“言”的细微之处下功夫

文言就是我们民族的语言,那些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积淀了我们民族悠久文化和厚重的思想,从《离骚》中,我们可以触摸到屈原那颗赤子之心;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从《劝学》中,我们可以听到长者的谆谆教导;从《项羽之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英雄末路的那种深深的绝望……还有文言文中那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等等,足以垂范后世,成为后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宝藏。

“言”是“文”的载体,“言”的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站立的人:他们或一身傲骨,蔑视权贵;或意气勃发,壮志凌云;或偃仰啸歌,寄情山水……经典文言文的每一个字词都值得我们玩味咂摸。但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逐字逐句“给与式”的翻译肯定吸引不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动脑筋,于语言的细微之处下功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

比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第一段是这样的:“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在教学中,我们当然要指导学生体会情感朗读,但也要让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思考如果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换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矣”好不好,让学生比较朗读,学生凭借语感,就能够感受到此处用词的精妙之处。三个虚词连用,加强了语气,生动传神的表现出梁惠王的苦恼和困惑。自己对于国家,可谓尽心尽力,“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即为困惑。

这样一来,人物就跃然纸上,变得鲜活可感,学生的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于“文”的细微之处下功夫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词语的解释,通常我们的依据就是词典,但这样的解释,是相对静止独立的,而如果我们能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它们传达出的就是鲜活丰富的意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用文言文中所蕴涵的文化来反观领悟“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与文意。

比如,学习《鸿门宴》,其中有段关于座次安排的文字:“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它的意思非常简单,几乎不用翻译。我问学生,你们平常去参加宴会,座位上有没有特殊的安排,有人说没有,有人说有,但却都说不出个所以然了。于是,我借机给他们插入我国古代的有关左右尊卑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明白古代在座次上,奉行的是“左尊右卑”。项王、项伯面向东坐,就是坐在“左”,这实际就暴露出项羽的狂妄自大。接着,我又顺势拓展,给学生介绍古代在居住和官职方面却是奉行“左卑右尊”。让学生回忆初中学的《陈涉世家》中有一句:“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咸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闾左”就是居住屋内右侧的百姓,与之相对的“豪右”就是望族大户。如此一来,学生也就明白了“左迁”为降官,“右迁”为升官了。

所以,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就必须先让学生了解王羲之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于“文”的细微之处下功夫。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是个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之中。因此,当时的天下名士,都以老庄玄学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他们思想态度消极,尊崇“无为”思想,将生死等同视之,鼓吹老庄的“一死生”“齐彭殇”。而王羲之对此却提出了自己的批评,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曾指出:“盖羲之薄老、庄道德之玄言,而崇张、许之秘法;其诋‘一生死’,‘齐彭殇’为虚妄,乃出于修神仙,求长寿之妄念虚想,以真贪痴而讥伪清净。”由此可见王羲之对生死的看重。

通过以上的知识介绍,学生不但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对“生与死”也产生了认真的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

最后,我想,“在细微之处下功夫”,这八个字,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它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文本,精读细品,积极思考,才能发掘出文言的精微妙处,才能让学生于细微之处体悟到文言的魅力,从而爱上文言。

作者单位:江西新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