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祝
一
在当下的写作教学上,随意、无序、低效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我们以为,关键在于许多教师对写作教学要求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颇。
其一,十分重视“文体”。“文体中心论”,本源于英美,是英美学者在美国修辞学家希尔的文体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作文教学体系,于上世纪初期传入我国。这一体系强调文体特征、文体规范,由于其有着“可操作”“易评判”等特点,因而很受老师们的欢迎,就连高考作文,也往往会提出有关“文体”的限定。比如,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要注意选定文体的文体规范”。而从有关所谓的“评分规则”来看,一般都提出了“文体要合乎规范”这一项。对于考生作文,一旦文体出了差错,得分就会很低。于是,我们看到,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老师们总是围绕着文体“转”,依据记叙文或议论文,常常会总结出种种的“模型”、“定式”,比如,记叙文的首尾照应法、一线穿珠法、镜头组合法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三段结构法、分论点设置法、事实论据概括叙述法等。让学生去参照,去套用。如此,带有浓重“八股”气息的“格式”,让学生在写作中常有面临“雷池”之感,怎能不湮灭学生的灵感,束缚同学们的思维?
其二,过分追求文学化。中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中学生的作文也不是为了写出有一定水平的文学作品。然而,由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属于“文学作品”,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手法、技巧什么的,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多作“点拨”,总会以此来与学生的作文作一些比较,并提醒、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该如何如何。尤其在写作课上,老师更会以一篇篇学过的课文当范文,来引导学生写作。对此,钱梦龙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上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语文教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其三,特别推崇“包装”。俗话说,表面功夫最易学,也许是有些老师是为了寻求捷径,也许是有些老师看到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不少都有着“表面”华美的特点,于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便大讲“包装”之法,大做“表面”文章。为了语句华美靓丽,还专门搜集、整理一些高考优作中的所谓“精彩语句”,让学生仿造。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不少同学在作文时,便完全淡化了审题、立意、构思等环节,而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到了语句的打造上,以致一些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硬造比喻、硬凑排比、乱用比拟等的情形。由于推崇“包装”,在华美的语言背后,多是虚假,多是空洞。如此,学生不仅学不到真正的写作之法,还会养成一种不良的文风。
其四,尤其看重立意。时至今日,有好多人仍凭立意来作为评判习作高下的标准。于是,老师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就一再警戒同学们,习作一方面要注意扣住题意,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立意要高远、思想要积极。于是,学生在作文时,心里总在惦念着是否跑了题了,是否“非主流”,是否不积极了——如此谨小慎微,还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吗?还能表达出自己的创见来吗?
其五,一意表现“新奇”。在近年各地的高考作文中,确曾出现了一些因表现手法、章法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新奇”而“一获全胜”的习作,于是,有些老师便视“新奇”为捷径,习作训练中一意鼓励学生努力地出“新”出“奇”。结果,致使好些同学在习作训练中不是切实地开掘、深化主题;不是努力地研习技法、锤炼思维;……而是一意制造“新奇”:网络跟贴的形式、QQ聊天对话的形式、半“文”半“白”的所谓文言文等等。如此,投机取巧,“巧”就那么的多?
二
针对以上诸种情形,我们以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当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要务——写作教学的根本在“表达”。我们以为,“以表达为中心”当是写作教学的根本所在。
写作就是一种表达,就是将自己所见、所思、所感的东西写出来让他人有所了解。程少堂先生提出,“古今中外,最好的文章都是一种‘生命写作’,而不是一种为生存的写作”。他所说的,“生命写作”,就一种率性而为式的自由表达。对于中学生,写作中,只要能够把“所见”、“所思”、“所感”表达清楚了,别人能看明白了,那也就该算合格了。至于能够采用一些手法,让表达出彩一些,那就是更高层次了。
新课程标准也深刻地体现着以表达为中心的写作教学的观念。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七~九年级)中有言,“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哪有什么“文体”、“文学”、“包装”呀?至多,也只提出了“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而已。
“以表达为中心”当为写作教学的第一抓手。“以表达为中心”的写作教学,不仅是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觉醒,也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必然。
三
遵从以表达为中心的写作教学观,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眼,一步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一,明白流畅地表达。写作首先是要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说得清楚明白,让别人容易理解。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也提出,“我们说话、作文,无非使用那些通用的言词……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在实际训练中,可采用周记、日记、随笔等形式,要求同学们能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作任务就算完成了。
其二,条理清楚地表达。要训练有条理的表达,列写提纲的做法值得提倡。要求同学们在每次写作之前都要拟一简要提纲,安排好习作的大体结构,调度好材料的前后顺序(比如,叙事按照时空的先后,论述按事理的内在关系、说明按照方位或认识的过程等),如此,整篇习作的思路就会清晰明了。
其三,内容充实地表达。内容充实丰富,才能把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得深刻、透彻。况且,一般应试、参赛性质的习作,都还有着一定的字数的要求。可我们常会听到同学说,在作文中,写着写着就文思“短路”了,就不知写什么是好了。针对此种状况,我们可以指导同学们通过联想、想象、引用、突出细节等手段,来扩充材料,充实内容。
其四,主旨鲜明地表达。文章主旨,或曰中心思想,是一篇的灵魂,是写作材料的统帅。“主旨鲜明”地表达,首先是在材料的选用上要做到紧紧地围绕“中心”,服务“中心”,要尽可能地广搜集,精选取。比如,有位同学在写作表现“拒绝平庸”这一中心时,选用了史铁生的事迹材料,本来是想借这一事例来论证“拒绝平庸需要一种坚强”这一分论点的,结果作者把史铁生插队、瘫痪、回城、母亲的感召以及曾经的思想上的矛盾斗争的过程都写了进去。这里,事例的叙写不得要领,庞杂无绪,因而也就失缺了论证的力量。
其五,有创意地表达。有时,“写作”也称“创作”。所谓“创”,就是要有创意,有创新。如何创新?具体地讲,我们可以在审题立意上、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文章的结构安排上,甚至文章的整个体式上进行一些大胆的探求,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板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