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跃
文言文阅读是是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从近年的《语文考试说明》中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设分比重比较稳定,分值在19分左右。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文言翻译由客观性试题改为主观性试题,增加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难度,这样对于高三文言文的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的复习效率呢?
一、多读史传性文章,积累丰富的文史知识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文质兼美,包罗万象,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是,高考文言文的选材多以史传性文章为主,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史传性课文上。如《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注重从作家作品、史书体例、文化知识(古代官职、历法、礼俗)、历史典故等方面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认真阅读课文,了解上述有关知识,以备高考考试时能做有效参考。
二、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不管是字、词还是句子,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我们解题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来进判断、理解。
针对词语解释题。要掌握推断文言词义的六种基本方法,即联系旧知法、成语对应法、结构分析法、邻字帮助法、语法分析法、代入检验法。要考虑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词语的文言意义,如果选项中将文言词语解释为现代汉语的常用意义,则要多留个心眼。做题时,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且要细细辨别。如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C项“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选项中把“薄”翻译为“削弱”,不合语境,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此处应解释为“逼近、迫近”。
2.联系试题,抓住题眼
一段未学过的文言文,即使是浅易文言文,也有一些词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彻理解的。对这些地方,能猜个大概意思即可。需要深钻的地方,必须是题眼所在。所谓题眼,就是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这既是测试的内容,也是文章的关键,必须把它抓住,再结合上下文,深入思考,才能正确理解,选准答案。
针对筛选信息题。先准确查找信息区间;然后仔细辨别,吃透题干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要防止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2012年江西卷第12题,要选出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只要牢牢抓住题干中的“分别能表现”,用排除法就行了。针对概括分析题。做题前先通晓大意,做题时回文查对落实,逐字核对,细加辨析。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A项,说“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与原文开头“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仔细对照,就能发现是“秦桧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三、重视课文后的练习设计,积累文言实词
新教材中文言课文后都附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的一道练习设计,多数从文言实词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实词的意义、用法,一词多义现象等的掌握情况。如第一册《鸿门宴》课后练习第三题辨析“因、如举、谢、意”的多义现象。这些一词多义现象的练习设计在复习时是不可忽视的,可以此为基础,进行逐个认识,比较鉴别,掌握规律,归纳实词的意义、用法。
四、积极归纳整理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新教学大纲列出“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而《考试说明》又在此基础上缩减到8个,数量明显少于文言实词,但是使用率却很高,虽无实际意义,但其语法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历年高考中都要设计一道文言虚词使用的题。这样,学生复习时就应该利用课文中虚词使用的实例,逐个整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高考中灵活运用。如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虚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认真填写,并且随时把复习时见到的实例填写到表格中。
五、善于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
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在今年高考中轮空。但是,在复习时仍需要认真对待,即使不直接考查,但是在阅读高考文言材料、翻译句子时都可能碰到。如果不了解文言句法,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就有可能读不懂原文,或不能顺利地翻译文句。因此,这一点,也应该略作了解。
六、积极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和技巧
从2007年高考开始,文言翻译的考查由大纲卷的第Ⅱ卷第四部份第11题调整至第Ⅰ卷第7题,由考生直接翻译。平时学习时,因有教师讲授,又有注释和工具书相助,翻译没有什么大碍。但是,高考要求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增加了难度。因而在高三复习时,让学生熟悉一些翻译的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是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愿意。切记不要臆测大意,误将大意当作译文。复习时,重新通读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以课文作为积累文言文知识、应试训练的材料,认真进行“反刍”,这会使学生在高考文言文测试中受益非浅。
★作者单位:云南玉溪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