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谈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 投稿虾说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755次
  • 评分4
  • 69
  • 0

孟国余

课外阅读有一种魔力,它能促进阅读者智力才能的发展,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促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地读书,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反复强调阅读之于人生的重要性,也可用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如西汉匡衡勤学苦读,“凿壁偷光”,最终成为大学问家;战国苏秦发愤读书,深夜时用铁锥刺大腿来提神,最终成为纵横家的故事等等。另外,在最初阶段,教师不要强求学生去读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书籍,应在学生阅读爱好的基础上,帮他们找到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品。例如《男生贾里》《城南旧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能读懂书籍,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他们与文本自然而然会产生一见倾心、相见恨晚的感觉。时间一长,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教师也可在教授了一篇文章之后,将这位作家的代表作或相关作品推荐给学生,例如教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推荐学生阅读他的诗集《志摩的诗》;教了沈从文的《端午日》之后推荐阅读他的小说《边城》等等。学生会因为课堂上结识的这位作家而多读作品,也会因为多读作品而更加亲近作家。如此一来,何愁没有浓浓的兴趣?

二、规范内容,约束阅读行为

中学生的猎奇心理较重,往往只追求离奇的情节,对真正能够提高他们语文水平的文艺书籍的兴趣反而不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书籍,来约束学生的阅读行为。一般来说,经典著作是承载着人类精神的重要载体,青少年时期最适合阅读的就是经典著作。笔者学校所在地的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阅读书目就大多是经典名著,例如《泰戈尔诗选》《朱自清散文精选》《西游记》等等。

三、制定计划,获得精神食粮

面对浩瀚的书海,读书如果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不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阅读计划,例如“每天睡前一刻钟,周末每天一小时,一年十本书”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天读几页书,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而书也不在乎读多读少,可根据每天的学习任务自行安排。

不仅在时间安排上,在书籍选择上也要有计划,要遵循“由浅到深、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例如,七年级上学期阅读《安徒生童话精选》《男生贾里》等,而八年级上学期就可阅读《朱自清散文精选》《我与地坛》等。在九年级上册学习了《格列佛游记》后,可以阅读类似的书籍《鲁滨逊漂流记》。

四、提倡精读,转化语言养料

1.要多动脑筋,反反复复地读

秦牧曾说,精读就好像老牛的反刍:老牛先是粗粗地嚼嚼食物,咽下去后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吞咽下去消化吸收。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精读要反复地阅读、细致地阅读、深入地阅读。读书时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内容。拿到一篇文章时,每读一段就想一想,把内容或道理弄懂;在读完全文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或一章内容。

2.圈划批注,做好读书笔记

圈划是在阅读时对文章的标题、重点词句、开头结尾、人物描写等重要内容进行圈划,这样能够引起我们阅读时思维的高度注意和反复关注。

批注是在书旁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随手记录下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新的探究精神。

3.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课外阅读是一个促使生命成长、人格完善、精神提升的过程。读书时不应一味地读书、信书,在阅读过程中,应对原作进行深刻地还原、清醒地批判、有选择地吸收。对文中所倡导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要有自己的心得,不可无条件接受;应认真思考,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体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可大胆地提出疑问,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

4.遇到不识的字要多翻翻字典

读书时,手头可放一本字典,对自己不能彻底了解的字与词,可快速查一下,万不可望文生义。同时也可以将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样,既能学到不少新词,又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