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平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流放文人的悲情之歌。全文只二百余字,摹山状水,寄意遥深,脍炙人口,世代传颂,实在是千古难得的佳作。作者把自己“曲似九回肠”的烦闷、寂寞、悲凉与潭、石、鱼、水的描写紧密结合起来,在水光山色之中时隐时现地显露出他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抑郁孤寂凄清之情。那如梦似幻的意境,生动传神的文笔,寄予其中的失意心境给了我们极大的艺术享受。描摹细腻,各尽其妙;形似写景,其实写心,情景交融,意蕴深厚是本文的特质。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准确翻译重点文言词句,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一词多义等词法现象。
2.品析理解“清”字意蕴,感悟作者谪居生活的抑郁孤寂凄清之情。
3.体会文中因景生情、以情写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悟作者谪居生活的孤寂凄清之情。
教学难点: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学生一时难以抵达作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作者孤凄悲凉心境的理解尤其对作者在写景中自然流露的贬谪心境的领悟自然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三、教学策略
针对文本特点以诵读品味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读中披文,读中入情,紧扣文本咂摸语言,在诵读沉吟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根据学为中心的理念,选择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适时适当介入资料,发挥教师组织、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积极言语、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主动理解、体验、感悟,促进思维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课前预学任务
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景物及其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二)学习活动一:朗读课文,预学反馈
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检查是否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推荐学生代表展示朗读结果。重点检查:
(1)正音:
篁(huáng)竹 佩(pèi)环 清冽(liè) 坻(chí) 嵁(kān)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佁然(yi) 俶(chù)尔
(2)断句——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并说说停顿的理由。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D.似/与游者/相乐。
全班齐读课文。
(三)学习活动二:解词译句,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文中注释及相关资料自主疏通文意。个人解决不了的提交给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请老师帮助指导。
检查:
A.说说下列句子中“以”“为”“可”的不同意思。
以:(1)全石以为底 (2)卷石底以出(3)以其境过清
为:(1)全石以为底(2)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2)不可久居
B.翻译重点句子:
(1)潭西行百二十步。
(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其中穿插学法点拨,归纳解词译句的方法:
解词法:语境推断法 用法变换法 调动积累法 组词法
译句法:连缀成句法 调换语序法 直译法 意译法
4.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每段的内容。如:
第一段:小小的石潭,奇丽的景色;
第二段:清澄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曲折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凄清的景物,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同游的朋友,跟随的小生。
(四)学习活动三:说“潭”悟“清”,体验作者情感
1.再次速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小石潭用到最多最能概括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清”。
2.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哪几方面的“清”?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清”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认真品析。
讨论归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之清冽;
“如鸣佩环”——小石潭之清静;
“隔篁竹”、“伐竹取道”——小石潭之清幽;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小石潭之清冷;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之清澄;
“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小石潭之冷清;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之凄清。
其间,重点品析第二、四段。第二段抓住重点句“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品读作者如何以鱼写水,人鱼相乐一笔二用的妙处。第四段抓住“寂寥”“凄”“寒”“悄怆幽邃”“乃”等词体验作者营造的幽深冷寂的气氛和凄苦的心境。
3.梳理全文的内容与情感变化。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
心乐之——相乐——凄神寒骨。
4.诵读课文(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点拨重点:第一段应该读出好奇欣喜的情感;第二段应读得欢快一些,读出陶醉的心态;第三、四段应读得低沉一些,伤感一些,逐渐读出失意悲凉的情绪。
(五)学习活动四: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1.追问:短短的200字,作者前“乐”后“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PPT出示背景资料:
柳宗元向来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向往“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25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才子,逐步成为文坛领袖,政坛新锐。在其后的几年里,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坚分子,热情昂扬、凌厉风发,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的抱负。自从“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根据上文资料,结合全文内容,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文中的“乐”和后来的“凄神寒骨”?
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环节,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作者来到小石潭,在尘世中找到一块清静之地,享受了探奇之乐;看到游鱼怡然自得,物我两忘,灵魂得到升华和复归,心灵得到慰藉和寄托。但是快乐是短暂,凄怆是永恒的。往来翕忽的游鱼,让作者暂时忘记苦痛,然而,更多的是由游鱼的自在想到了自己的不自在,由游鱼处于僻静想到自己贬于荒所。一个“空”字,寄寓了作者多少辛酸和感慨。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石岸“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无边的寂寥直入到他的灵魂,静得心寒,静得骨凉,前途就像这小溪一样,凶险不可知。此时此刻,身世浮沉,人生无常,万般感慨,直涌心头,却无人倾听,难以排遣。凄清之境激发“悄怆幽邃”之感,环境与心境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发出“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之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质疑:柳宗元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文章结尾作者又不厌其烦地罗列这次游玩小石潭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这些人是作者的好友、兄弟和外甥,是最亲近的“人”,却怎么说是“无人”呢?
PPT出示链接材料:
“永贞革新”失败接连被贬,柳宗元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在永州,柳宗元被贬十年,由在京城时直接从事革新活动,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这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柳州是柳宗元人生最后一站,但他仍然放不下他的政治抱负。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请联系柳宗元的身世,揣测此时柳宗元的内心活动。
示例:柳宗元也许感叹:吴武陵,龚古,你们怎知我内心的寂寞呢;我的弟弟啊,你也不能解我心忧啊;崔氏两个年轻人,更是无法明了我内心弥漫的孤寂啊。
3.感悟:学了《小石潭记》,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柳宗元身上我们似乎看到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看到“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品性,柳宗元做到了古代士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完美结合。阅读《小石潭记》,我们不仅体验到情景交融的那份幽深冷寂的氛围,作者身处逆境的那份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之情,更感悟到柳宗元崇高的人格和高贵的灵魂。
再次深情诵读全文,感受柳宗元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的内容,为上联补写下联。
上联:赏心悦目潭中景,
下联: 。(示例:凄神寒骨胸中情)
3.练笔,任选一题,200字左右。
(1)改写片段:张开想象的翅膀,描写文中树蔓、石、鱼、溪水片段。
(2)对话柳宗元:假如柳宗元就在你面前,你将跟他说些什么?
(3)畅叙衷肠:请替柳宗元向朝廷写一封表达心曲的信。
附板书:
参考文献:
[1]沈华.岂是一个“清”字了得——细读柳宗元《小石潭记》[J].语文学习,2010,(3).
[2]王锦起.曲致微妙 ?心与物化——从《小石潭记》看柳宗元的“快乐”与“忧伤”[J].中学语文教学,2007,(8).
(李新平 温州市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32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