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探讨

  • 投稿鼎天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226次
  • 评分4
  • 49
  • 0

胡金国

教师融入课堂,学生贴近教师,师生共同探讨,这对教师而言,去除了单项讲解的枯燥无味,享受者教学相长的乐趣,也为那些学习语文兴致不高的学生能参与课题、融入课堂提供了机会。那么师生之间怎样才能做到“亲密无间”的合作呢,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走出传统,构建充满新意的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贴近生活,引进语文教学的活水

如果说上一节课需要一杯水的话,老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是时时需要更新的活水,它清新、自然,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这活水从哪里来呢?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语文无处不在。“语文学科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把自己置于一个有限的空间,作茧自缚,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新课程改革只有打破种种有形无形的束缚,引来生活之水,把语文课融入生活之中,构建大语文、大课堂,语文教学才有可能在生活的海洋里扬起风帆。

语文教育先行者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育限于教室以内,限于书本以内,弊端是明显的。进而形象地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源泉。这样的教育理念揭示了语文教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学必须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生活景象或生活故事:从“莫”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冉冉落入草莽的景象;从“武”中我们仿佛看到国家已收起兵器,停止战争的和平景象……就文学作品而言: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看到贵族的豪华生活,在《故乡》中我们看到乡野田园的悠然生活……这一切生活景象都极富诗意地被语文记录下来,走进语文教科书,走进语文课堂。

二、追求平等,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师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适时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致力于营造开放性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在思想开放、精神自由的氛围中,其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得以发展。作为教师,要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积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判断,并鼓励他们产生新的想法。尊重学生人格,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力图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渗透人文关怀。

平等对话是营建和谐课堂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包括学生和教材文本的对话以及师生之间的对话。首先,我们的新教材编写目的就是将充满人性美、生活美的学问传授给学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传授给学生,用优秀的崇高的品质熏陶学生。所以,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和教材的文本平等对话,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在与教材文本展开平等的对话。其次,师生平等对话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环节,在对话时,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坚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对话原则。在这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知无不言;老师乐于和学生切磋,视学生为朋友,教学相长,互补共进。提倡民主教学,把课堂的主人交给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为师生双向交流过程,变简单的师问生答为师生共同讨论。

三、尊重个性,构建个性化课堂

早在80年代,国家就在有关教育文件中给语文定位,即“通过语文教育培养丰富的人生”。但是,在过去的多年里,我们不是片面的强调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突出工具性为主的实用性,而失落了对学生个性的培育。李政道、杨振宁二位先生曾多次讲过:从留美的中国留学生来看,他们保守而胆小,只会研究问题,坐冷板凳;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就会落在欧美学生的后面。表现在学生身上的“个性”问题,细究起来,除了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造成学生能力上的缺陷外,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教育”的失落。

要找回这种“失落”,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面对的教育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个性世界。我们要从心理上引导他们,让学生明白:我就是上帝,我就是太阳。有了这种“大气”的培养,我们就不会过分关注“智商”的磨练,过分强调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从而回归到对个性的塑造上来,在培养“智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商”,从而完成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安徽庐江乐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