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初探

  • 投稿周习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79次
  • 评分4
  • 62
  • 0

郭凤玲 林 宏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400万字。中学七至九年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不难发现,现在农村中学学生课余生活单调,他们除了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之外,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特别是对读书缺乏足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词汇贫乏,不能出口成章,没有必要的交际能力,更是缺乏起码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这种现状与时代的要求及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合的。21世纪知识的快速累积与替代更新将超过以往,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收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从小培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可供自己支配的零钱,买些课外书籍已是比较容易的事,所以即便是在农村中学,学生们也可以有书看。但绝大多数没有使课外阅读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行动,换言之,他们还没有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更没有让阅读成为他们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或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于是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也成了语文老师的一大教学任务。

那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课外阅读习惯呢?

一、选择好书的习惯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反之说,读一本坏书则是对心灵的污染。我校语文组在上学期举办名著导读前曾在七八年级进行一次阅读情况调查,在抽样的100名同学中,喜欢阅读社会流行粗浅读物的多达83%,喜欢读经典名著的只有17%。在“列举你喜欢读的书”中有32%喜欢看日本卡通漫画,有35%喜欢读港台或韩国的言情类书籍,有24%的喜欢看武打小说(包括知名或不知名作家的作品)。上述结论暴露出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书籍质量太低!有好多是属于无聊、无利、无益的“三无作品”。这不仅无益——无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反而贻害无穷——给成长中的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恶劣的影响。青少年犯罪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读了那些诲淫诲盗的书而陷入深渊的,这有违于课外阅读的初衷。那么初中生应怎样选择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籍呢?

第一是要慎重,不能掉以轻心。苏东坡曾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说的是读书要有目的地选择。尤其是初中学生,主要精力要用于功课学习,又因年龄特点,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加上“书海”、“文林”中“百货皆有”,既有良莠之分,又有高下之别;既有香花,又有毒草。这样选择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考虑到学生选择的实际困难,老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并一一过问学生们自己选择的读物。凡题目不三不四、内容荒诞无稽、思想反动腐朽的作品,诸如色情、仇杀、犯罪的低级趣味的各种书刊,应坚决弃之,谨防“坠入陷井”。另外,凡文字表达粗劣,既无思想性,又无艺术性的作品不要读,否则,会造成“阅读浪费”。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为班级添置书籍,在班级里开设图书角,并制定相应的书籍管理制度,这样就既不用担心学生没书可读,也不必担心学生读不良书籍。比如我们学校是这样做的:根据语文新课标推荐的必读丛书的书目,给七八年级每班购置12本书(其中每本有7册,共84册),一学年后七八年级互换,这样两学年下来学生就有24本好书可供阅读。

第二是要适合中学生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心理特征。选择课外读物,既不能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要满足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比如神话、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等,最能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而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当代优秀的短、中、长篇小说,人物传记等又最适宜于阅读层次较高的初中生或高中生的口味。因此选择课外读物要符合自己的阅读目的,不能不着边际。从学好语文的角度来说,我们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明确了这一点,才好选择书籍,才会有针对性地阅读,才会有更大的收益——在认真阅读这些自己喜爱的读物中得到了文学艺术熏陶,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精神底色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积淀。

第三是要能配合教材,也就是要根据课内学过的教材选相应的读物,然后再扩展开去。比如学了七年级下的《丑小鸭》后去读《安徒生童话故事选》,学了八年级下的《藤野先生》后读《朝花夕拾》,学了九年级上的《香菱学诗》后去读整本《红楼梦》等等。这样的课外阅读,既拓展了教材,又丰富了课外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有意阅读的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慢、费、差”的通病,甚至有人打着泰戈尔的“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或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旗帜为自己的低效阅读作辩解。泰戈尔的“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强调了课外阅读的效益主要在潜移默化之中;陶渊明可以“不求甚解”,因为他做到了“不慕荣利”。但我们不能这么洒脱,我们的课外阅读是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的,只是我们目前的课外阅读还不能像教材阅读那样目标明确,计划周密,往往呈现出一种随机性,导致读书似乎成了百无聊赖时的无意识消遣,那样至多也只会看看情节,瞧瞧热闹,结果入得宝藏却空手而归。所以养成有一定目标、有意注意、习惯良好的“有意阅读”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有意阅读,其理论依据来自于心理学的“有意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注意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感兴趣而又必须要做的事,这时我们就必须作一定的努力,迫使自己把注意集中到那些活动上去,课外阅读亦是如此。若是你随意在读一本好书,可能更多的是无意注意,这时你必须养成以下几个有意阅读的习惯:

第一是动笔的习惯。古人有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手中有笔,我们就可以随时在文中圈点勾画,或批注,或把文中的雅词好句划下来,记下来,甚至可以在文中把自己的不同见解表达出来,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当然这些做法适合在自己的书上。如果你读的书是班级或他人的,就不能随意动笔圈点,那时你就要养成动手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就“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终成明“开国文丞之首”。

第二是积累的习惯。动笔不是目的,而是方法,积累才是目的。这里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的积累,有关作者相关知识的积累,故事情节的积累,写作技巧的积累,文化积累和生活经验积累等等,具体的方法是先做读书笔记、文摘卡等,后常翻阅笔记文摘卡以温故知新。

第三是联想的习惯。只要学生在有意阅读,那么当他们的阅读量到一定阶段后阅读心理便会变得灵动起来,产生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等,比如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在困难的日子里》的同学,他可能会从保尔类比联想到马建强,因为他们都虽生活在逆境中,但个性倔强、勇敢坚强、不畏困难、意志坚定。又如一个学生读到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的时候,由文中的母亲想到了自己那操劳奔波的母亲,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他是由读到的内容联想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了。当学生们把联想当成一种阅读习惯,那么不同的作品就可以跨越时空,云集学生胸中,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必将会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第四是反复阅读的习惯。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一个回合有一个回合的收获。随着学生每一个阶段人生阅历的增长,他们对作品所描述的人、事、物肯定都会有不同的更深的认识,正如宋朝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所写:“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阅读犹如蒋捷的听雨,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更深刻的感受,所以反复阅读也是个亟待养成的一个有意阅读的好习惯。

三、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

《礼记·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道理就在于此。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请同时代的许多名士同床共读。

同学们在阅读了相同的作品之后,要养成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话题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作品中的情节;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些写作特色,也可以是作品中的诱人细节,不一而足。交流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课余的边角料时间,也可以在老师安排的课上。这样不仅有利于交流心得,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阅读效率;而且有利于激发阅读热情,调动阅读积极性,加深印象;还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如此一举多得的好习惯、一种富有启发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不养成岂不可惜?

对此,学校和老师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为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提供更多的平台,比如我们学校先是语文老师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举行讲故事比赛,内容就是选材于学校为班级购置的名著中,优胜者参加学校语文组举办的“名著故事会”,如此下来,讲故事和听故事的学生对相关作品的情节就较为熟悉了。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意识到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学识增长及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大搞改革的今天,你就投身于这股洪流中去吧!

参考文献:

[1]伍棠棣等主编.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海林.《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通讯,2005.

[4]丁卫军.行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J].语文教学通讯,2006.

[5]刘延君.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J].语文教学通讯,2006.

(郭凤玲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大汾中学 317016 林宏 浙江省临海市学海中学 31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