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例谈三步读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 投稿皮皮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03次
  • 评分4
  • 39
  • 0

张宏礼

三步读书法通常是指由“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总揽全文(有时还加上拓展延伸)”三步构成的一种读书方法。它常被应用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而与文言文教学无缘。其实尽管文言文与现代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文言文教学依然可以借鉴此法,走出一条古文今教的新路子。笔者不揣浅陋,以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试谈一下三步读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诵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落实好读,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语感,为内容的理解做好准备。读的落实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试读、教师范读、跟录音学读、同桌间评读——无论哪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都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读准读对,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同时除了读正文外,还要把文下注释一并读出,如此在多次的朗读中,学生便会对课文产生初步的印象,有了朦胧的认识,这时教师便可以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如在熟练朗读课文《桃花源记》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内容:“通过诵读课文,我们发现渔人的行踪贯穿全文,那么同学们能否在‘渔人(?)桃花源’两个词语中间填入几个适当的词语来表明渔人的行踪,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已有了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到诸如“逢”、“入”、“住”、“去”等词语。也有的同学在括号中填入了“发现”、“进入”、“离开”等自己概括的词语,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了《桃花源记》的内容。

对文言文进行整体感知,教师要选准角度,设计出恰当的内容,既要注意减缓困难的坡度,易于学生的攀登,又要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可巧设题目:如文中的例子;可抓关键词:如根据《愚公移山》中的“平险”一词可提问平险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平险?平险进行的怎么的样?平险的结果如何?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巧妙提问、新旧知识连接等方式进行引导。实践证明只要朗读到位,教师引导得法,对于文言文的整体感知同样可以收到同感知现代文一样的效果。

二、局部研读,落实文言词

此环节紧承上步,学生在对文章内容作了整体把握后,便可以展开局部的研读。与现代文不同的是:文言文的局部研读不仅只在于对文意的理解,还应在理解文意之前完成一个由“文”到“白”的转变,以积累文言字词,落实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学生整体把握了《桃花源记》由“渔人发现桃花源——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小住桃花源——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四部分构成后,笔者便指导学生逐部分解读课文,在解读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进行归纳和整理。如在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时,便要引导学生归纳文中出现的“缘”、?“鲜美”、“落英”、“穷”等重点实词,并注意“渔人甚异之”这一特殊句式。

在落实文言词教学时宜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尽量把枯燥的文言文翻译变为趣味无穷的语文活动。如为课文配插图:在整体把握《核舟记》一文后,便可以激趣:你能否为文中的每段各配一幅插图?无疑,此举不仅易于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配图过程中,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即可把文中字词解决。此外,还可以开展译文比赛;进行句、意搭配等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理解文字内容,积累词语。而当完成这一转换后,其他内容的学习也就与现代文无异了。

三、总揽全文,积累应用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言”的积累上,更应该探讨“文”的意义。要知道古文是中国古人生存的记录,其中所表现的情感和价值即便是时至今日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而在完成第二步的文言词语的积累和局部内容的研读后,应总揽全文,探究主旨,实现对文言文的深层理解。但也应看到文言文因其年代久远,其环境和作者是如今的学生所陌生的。这要求在探究主旨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以避免对古文的误解和偏解。如《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我们在理解清楚其字面意思后,应适当补充介绍有关作者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此才可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行文意图,知道桃花源不过是作者所虚构的一个理想的生活的场景,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仅至于此,笔者认为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失之于单薄,我们还应充分应用文言文的的价值,或鉴赏、或背诵、或深化、或延伸等,用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课文的再利用,实现课文价值的最优化。如在解读了《桃花源记》的主旨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谈话题目: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桃花源,你是否愿意生活其中?学生兴趣很浓,纷纷发言,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同样对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从鉴赏的角度设计,品读句式之美;从背诵的角度设计,积累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从拓展的角度设计,阅读《桃花源记》等等,让一篇文章绽放出七色的光彩。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三步读书法不仅能够在文言文中加以应用,成功的应用还能够纠正时下文言文教学中的轻读重讲、轻文重言、轻学生重老师的弊端,既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教学又不失语文课堂的轻盈与灵动。

(张宏礼 河南省夏邑县实验中学 4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