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诚
《小狗包第》选自巴金的《随想录》。《随想录》被评论界誉为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伟大著作。巴金很看重这部历时八年,当做遗书来写的生命之书。他曾谦虚地说,自己一生没写什么,不过写了《随想录》。阅读这部作品,充斥其间的是作者敞开心胸、独立思考的真诚。他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中央电视台曾在2003年将感动中国人物奖授予巴金,颁奖词说:“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小狗包第》是《随想录》里的名篇,正是作者这种“良心”的表现。文章通过描写一只小狗在文革期间悲惨的命运,侧面反映出那个疯狂混乱的时代,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悲悯、愧疚和忏悔。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人没有尊严的活着,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不只是身体上受到伤害,更多的是精神上受到摧残。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就是结合自己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对“文化大革命”作出深刻的个人反省。在《小狗包第》中巴金说:“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因为这个“歉意”,人们在阅读分析这篇文章时更多的关注到作者蕴含其中的忏悔意识,学术界对《小狗包第》主题的多元解读也很有建树。本文意图偏离“忏悔意识”的关注,主要对文中出现的几组人与狗的关系进行赏析探究。
一、艺术家与狗——以小见大,人不如狗
文章开篇先入为主地叙述了一条没有名字的狗与一个没有名字的艺术家的故事。小狗不是艺术家养的,但是经常被艺术家款待,于是就与艺术家“相处很好”。后来艺术家被批斗,专政队“拳打脚踢,棍棒齐下”,艺术家“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之后还被专政队拖着游街示众。转折点在这里出现,“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而那只小狗却不顾一切朝他奔去,“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结局很悲惨,小狗的后腿被打断,回家哀嚎了三天绝食而死。
这是一个悲惨而感人的故事。单纯从故事的角度说,笔者觉得这只没有留下名字的小狗比包第更令人动容。大多教师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将这个故事当作引出下文的引子,认为“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实则不然,这里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人与狗的对比。古人云: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在那样一个非人的疯狂年代,更是考验人心的时候,然而亲友疏远,人情殆尽,就连最亲的人也会互相背叛。所以当艺术家落魄受难时,“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我们可以想象艺术家心里的创伤和落寞,感慨世态炎凉,人情淡漠。在这里与人鲜明对比的是一只狗,它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却比人更懂得知恩图报,它没有阳奉阴违,更没有见风使舵。一条狗让多少标榜道德,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自渐形秽。作者没有直接说明那个时代下人们的心灵如何扭曲,或者直面痛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是通过人与狗的对比,狠狠地扇了时代一巴掌,让那个时代多少出卖灵魂而苟且存活的人无地自容。当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批评封建礼教的毒害在《狂人日记》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时,巴金巧妙的通过一条狗呻吟出时代悲歌:“人不如狗,救救愚民!”
二、红卫兵与狗——人性扭曲,民族担忧
人们提到“文化大革命”必然绕不过红卫兵。红卫兵是“文革”时期的特殊产物,大部分由青年学生组成,他们天真无邪、冲动鲁莽,有浓厚的政治热情和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是造成社会大动乱的重要力量。
在《小狗包第》中,巴金先生对红卫兵的叙述显得“轻描淡写”,集中在第七、第九两个自然段,主要提到红卫兵抓狗和抄家的事情。第七段说:“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第九段写到:“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称呼红卫兵为“小孩”,单从年纪上来说红卫兵在生理上确实是小孩,然而在心理上却丧失了小孩本该拥有的善良天真,这里显得暴力无情,为什么会这样呢?结合那个时代我们便很容易理解,在那样一个家庭分崩离析,亲人反目的年代,小孩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本该坐在教室好好学习的年纪,现在却四处叫嚣抓狗抄家,这不禁让人对民族的未来感到担忧。事实也是如此,文革结束之后,大多数红卫兵都以悲剧收场,有的遣返原籍,有的受到处罚关进监狱,更多的上山下乡当农民,然而这种肉体的伤害终究抵不过心理的创伤,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会迷失在过去的日子里。巴金说:“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这是巴金撰写《随想录》的出发点,也是在《小狗包第》中对红卫兵“轻描淡写”中表露出的时代反思和民族担忧。
三、妻子与狗——思物思人,深深怀念
冰心说:“巴金一生的爱情,只和一个叫萧珊的女人有关。”这个叫萧珊的女人,就是与巴金恋爱八年,相爱一生的妻子。
风雨相守30载,相亲相爱,相濡以沫,未曾吵过一次架,未曾红过一次脸。《小狗包第》中没有大段落直接抒发作者对萧珊的爱,但是刻画了萧珊跟包第的深切感情。“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而包第“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巴金直接抒发对妻子怀念的句子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编者特别注释,这个散步的人就是萧珊。
巴金对萧珊一直心怀愧疚,在《随想录》中他为悼念妻子专门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怀念萧珊》。妻子因他受难,他无能为力,就像无力保护小狗包第一样,妻子挨了铜头皮带的抽打,身患绝症不能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遗言也没留下含恨去世。小狗包第是一只宠物,说白了就是一只牲畜,在“文革”中昧着良心出卖亲友或者陷害他人的行为司空见惯,而巴金“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后依旧对未保护好小狗包第耿耿于怀。对一只小狗尚且如此,对萧珊的死更是终身自责,“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更不该生儿育女。”他甚至愿意以死谢罪,质问苍天:“为什么不让我先死?”
正是因为这种情比金坚,至死不渝的爱恋,当我们读《小狗包弟》时,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都会看到其妻子萧珊的影子,我们表面看到的是作者在向小狗包弟诚挚地忏悔、深深地怀念,思物思人,“叫我如何不想她?”作者自然而然会联想起妻子萧珊,可以说巴金怀念小狗包弟,更怀念那个“同我一起散步的”亡妻萧珊。
参考文献:
[1]刘贞福.人教版高中新必修本写人记事散文选篇纪事[J].语文建设,2009,(4).
(黄智诚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4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