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军
一、记楼不写楼,借“离题”之笔巧写人生情怀
《岳阳楼记》一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该文虽以“岳阳楼记”为题,但除第一节外,文章的主要内容却并不是写岳阳楼,而是写岳阳楼外广阔浩渺、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写迁客骚人登楼看湖而产生的不同的览物之情,特别是写作者由此引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那么,这篇文章这样写离题吗?
当然没有。这是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一般人不敢写的险笔,更是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妙笔。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文中第二节所写的洞庭湖胜景乃是设想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胜景,这就突出了岳阳楼的人文价值。文章第二节首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即点明了岳阳楼的这一人文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者才把自己在文中描绘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景象,称之为“岳阳楼之大观”。可以说,方便人们登楼观湖乃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一个主要目的之一。
第二,文中第三、四节所写的迁客骚人在阴晴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登楼观湖的“览物之情”,这既是对上文所谓“岳阳楼之大观”进一步地具体描写,更和刻在岳阳楼上的那些“唐贤今人诗赋”相照应。这就使文中所写的洞庭湖胜景更成为“岳阳楼之大观”。
第三,某种程度上讲《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即托“岳阳楼之大观”,言作者胸襟抱负之志。所以文中第五、六节就紧承上文,运用逆反思维,写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情怀和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这些内容看似与写岳阳楼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内容是由前文写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观览洞庭湖胜景而表现出来的“以物喜,以己悲”的精神操守而自然联想出来的,并且这里所写的“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和上文所写的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看洞庭湖胜景而表现出来“以物喜,以己悲”的精神操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这篇文章自始自终都是写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观览洞庭湖而生的“览物之情”,所以全文都没有一句真正的离题之笔。同时,作者在这里也是借“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精神,呼应文章开头,赞誉虽遭贬谪但仍积极有为并重修岳阳楼的好友滕子京,这就使这些内容更与岳阳楼有了紧密的联系。
有人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岳阳楼记>为何不写楼》。该文从分析《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入手,认为范仲淹在自己的这篇名文里之所以记楼不写楼,原因有三:一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因为滕子京是个有过经济前科的人。范仲淹对他这次重修岳阳楼有没有再次犯科,心中没底,所以他不敢写歌颂岳阳楼的文章。否则,一旦滕子京这次再被人抓住贪污工程款的把柄,自己难免就会受到牵连。二是为了借此机会向皇帝表忠心,让皇帝早日起用自己。三是为了勉励好友滕子京好好修养,再也不要做违法之事。按照此文观点看,范仲淹岂不成了一个患得患失、明哲保身的人,一个对皇帝不讲原则、阿谀奉承的人?而范仲淹的这篇名文,自然也成了作者的吹牛撒谎之作。这显然是对范仲淹高尚人格和范仲淹这篇千古名文的极大污辱,同时,它更是与这篇文章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格格不入。
二、记叙、写景、言志表达灵活、过渡自然、一线贯通、前后照应
具体地说,文章第一节侧重叙事,写滕子京不以贬谪为意仍积极有为,将巴陵郡(即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并将岳阳楼作了新的整修,还“属予作文以记之。”这既是对滕子京治理岳州政绩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表现出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精神的高度赞扬。而这实际上就为下文重点写“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情怀和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等内容预设了伏笔。同时,第一节还起到了交代本文写作缘起的作用。
文章第二节之所以要突出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特点,就是为下文写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看到的一阴一阳、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做铺垫。而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更是为第五节写作者的人生感慨预设伏笔。
和第二节相比,第三、四两节虽侧重描写抒情,而且还同属写唐贤今人登临岳阳楼所看到的洞庭湖胜景,但笔法不同。前者是总写,后者是分写;前者是概写,后者是特写。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写的两幅洞庭图景在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之所以要对比着写两幅洞庭图景,就是为了突出文章第二节提及的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精神操守,同时也就为下文第五节转向抒写“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情怀和自己的“行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张本。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这篇文章前面写的所有内容其实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写第五节的内容蓄势和铺垫。换言之,射箭要看准箭心,撰文则要扣准中心,本文从开头的叙事到下面的写景、抒情、议论思想格调是一层高于一层,但无不是朝着共同的中心——抒发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抱负来写的。
文章第五节作为全文的高潮,侧重议论,既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更是这篇文章的升华之笔。点睛之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升华之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正是这篇千古名文的主旨之笔,也是最为出采之笔。整篇文章一线贯穿、一气呵成,读来总会让人感受到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激越的气势。而这样磅礴有力的气势在情感色彩上又确与这篇文章抒发雄伟人生抱负的主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紧扣岳阳楼,以精警的语言议论,引发了读者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晋·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可以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好地践行了这一写作原则,而这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上。笔者认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非常出名,主要原因就是文中的这一警句引发了历代读者(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个方面)广泛而强烈的共鸣。毫无疑问,这也是全文写作的最大亮点。那么,为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会引发历代读者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此句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历代那些希望在人生仕途上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心声。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仕途命运绝大多数是坎坷的。他们或用或废,或升或降,全凭最高统治者的利益需要,也全由最高统治者说了算。对这些知识分子自己来说,风雨飘摇、颠沛流离完全成了他们人生仕途中不以自身意志为转移的司空见惯的事情。虽然如此,中国历代那些希望在人生仕途上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中的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用,以实现他们为君王、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踏上仕途,他们就会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自勉,刻苦学习;踏上仕途之后他们更是希望能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这种情况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然就成了抒发他们报国雄心的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决定了他们必然要立志改革,帮助朝廷消除弊政;“后天下之乐而乐”则代表了他们坚持不懈推进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此句更是深刻地表达了历代统治者对广大知识分子的一个总要求。因为无论是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还是服务人民、建设国家,多数统治者都知道充分利用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要性。为此,他们一般都希望全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国家政权服务。具体地说,对于那些正在学习还没有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知识分子,统治者要求他们从小就要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并为此而刻苦学习。对于那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知识分子,统治者要求他们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情怀竭诚地为国家做好服务。而对于那些在人生仕途上遭遇挫折的知识分子,统治者则更希望他们能够坚强乐观,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全文来看,范仲淹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除了勉励好友滕子京外,其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他要坚持推行庆历新政改革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不过,这一名句离开岳阳楼又是完全写不出来的。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成为了湖南岳州岳阳楼的一大文化符号。而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正好也生动地表现了岳阳楼的这一文化底蕴。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