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关于《台阶》的教学思考

  • 投稿霸霸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75次
  • 评分4
  • 83
  • 0

林莉雯

小说一直是学生们比较喜爱的文学体裁。因为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但是学生们往往只关注它的情节发展,而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分析、环境设置、精妙的语言等内容则很少思考分析,从而导致小说阅读进入尴尬境地。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着这一宗旨,笔者希望能够借课本这一媒介,带领学生们真正进入小说的世界,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深入挖掘小说的深层内涵,能获得有益的启示。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让学生能够进入文本,理解深刻内涵;又要带领他们跳出文本,学会理性分析。带着这样的想法,笔者在教学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一文时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走进文本

笔者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采取了如下步骤:

(一)导入新课,认识父亲

衢州作家李森祥说过:“《台阶》是我的第三篇文学作品。那是1988年我在嘉兴的一个老房子里写的短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二)整体阅读,了解父亲

1.中心人物是谁?明确:父亲

2.这就是小说中的人物,除了人物外,小说还有哪些要素?明确:情节、环境

3.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谁能来说说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a.为什么:台阶高,屋主人地位就相应高。

b.怎样造:

准备阶段:终年辛苦,充分准备。

建造阶段:起早贪黑,亲力亲为。

c.怎么样:房屋造好了,父亲老了,身体垮了。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在叙述故事情节的时候是按照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思考题来完成的,其实这三个问题正是小说中情节的三个构成,即起因、经过、结果。

(三)集中欣赏,品味父亲

故事的发展是随着人物的活动展开的。这篇小说着重写了父亲造高台阶房子的过程。

a.在你眼中,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找出你欣赏的段落,朗读并赏析。(提示:注意细节描写)

屏显示例: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赏析:这句话中有几个时间词:“七个月、四个月、半个月、剩下半个月”,加起来正好一年时间,说明父亲终年辛苦,非常勤劳。再看他做的事情:种田,为了生活下去,能造房子;砍柴,为了卖钱,能造房子;捡屋基卵石,为造房子做物质准备;编草鞋,为了能穿着去砍柴卖钱,也是为了造房子。说明造高台阶的房子是父亲一生奋斗的目标,也是他生活的动力。

朗诵指导:这段文字的重点词语应该在几个时间词上,重音表示强调。

请一位学生朗诵,他人点评,再次朗读。全班齐读,感受重点词语在朗诵时的效果。

学生自行阅读赏析,讨论。四人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朗诵。

b.请你综合总结一下这是个怎样的父亲。(黑板板书)

小结:

(1)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2)他是一个有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4)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甚至不好意思坐上去。

人物、情节是小说的重要要素,自然是小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点。所以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时,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自读、讨论等形式进行分析。当然做好这一步骤的前提是充分的预习工作。

二、跳出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怎样跳出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出自己的评价,是笔者一直努力的方向。所以笔者把切入点放在了“父亲一辈子呕心沥血为了造高台阶的房子值得吗?”这个问题上,笔者采用了辩论这种的形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促使他们做出自己的评价。

辩论话题:父亲一辈子呕心沥血为了造高台阶的房子值得吗?

正方:值得

反方:不值得

笔者先让全班学生自由选择分成两方,然后自由组合进行讨论。笔者发现学生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甚至有学生已经能够换位思考,他们的角度有两个:1.如果是自己的父亲用一辈子的辛苦换来这样的房子,自己是否能够接受?2.如果自己就是文中的父亲,是否会这般劳碌一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两方分派代表站在各自立场展开辩论。

正方:值得。父亲勤劳了一辈子,起早贪黑,为了造高台阶的房子一直奋斗,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得也很充实,反映了中国农村普通农民的勤劳、坚韧的品质。

反方:不值得。父亲原先是有房子的。他一辈子辛苦,房子竣工,而新旧房子最大的区别仅仅在于台阶的高低。他的初衷是想通过提高台阶来赢得他人的尊重,然而最后他却感到不适、尴尬,最后郁郁寡欢。由此看来,台阶的高低并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另外,父亲年轻时,三百来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也没觉得累。但新屋造好了,人老了,身体也垮了,挑水都不行了。

正方:理想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一个人活着总要有些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小船失去了方向和动力,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反方:理想确实很重要。但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难道仅仅就是房子和地位吗?这未免太狭隘了吧?我们的确需要勤劳工作、积极生活。当你有钱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去做更多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你可以去旅游、可以帮助需要的人……总之,一定会有比造房子更有意义的事情。

……

很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室里非常活跃。

看到学生们不相上下,笔者在大屏幕上呈现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学。

屏显: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学,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笔者对大家说:“大家都很有想法。值不值得,其实没有定论,因为这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定义。角度不同,选择自然不同。人生当然可以有很多选择,提高人生质量,旅游、学习、帮助他人,肯定是好事。但是文中的父亲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农民,他是不是能有同学们这么高的觉悟就不一定了。这样的问题,你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了。”说到这里,很多学生都赞许地点点头。刚才吵得不亦乐乎的几位还笑起来。

三、总结学法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回顾一下,阅读小说可以分几步走?

学生们开始回忆这节课的每个问题,动笔总结:

a.明确小说人物,梳理小说情节。

b.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注重细节描写。

c.对小说中的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中国的老古话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做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相应的方法。

四、小试牛刀

教师引言:

学习了本文抓住用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我们知道要把一个人物写成立体的,可以从很多角度,比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请你写一写身边的某个人物的某个场景,力求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学生写作,交流。

学生片段:

他这是怎么了?眉头紧锁,眼睛定住了一般看着面前的那道难题,嘴唇紧闭着,时不时发出“啧啧”的声音。手中的笔在不间断地转动着,那雪白的草稿纸已经失掉了原来的模样,一个又一个的算式成了它的新面貌。桌子上摊开的书本凌乱不堪,杂乱无章。突然,他握紧手中的笔对着纸上唯一的那一处空白展开了猛烈的攻击。笔飞快地在纸上划过,生怕答案溜走似的。一阵奋笔疾书,终于停下了。只见他眉头慢慢舒展,眼中仿佛多了些惊喜。这道题目终于被他攻克了。他写字的力度,其实早已把纸划破,只是他仍然没有感受到纸的悲伤罢了。

五、笔者的思考

课堂结束了,思考没有停止。笔者有一些收获:

第一,示范批注,少走弯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大可以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阅读、批注,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小说文本的字里行间。而教师要做的,不过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内涵、做出自己的个性化评价。通过示范让学生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第二,淡化结果,注重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有思想的碰撞。那么针对小说中的某些问题组织小型辩论赛则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辩论赛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既可锻炼思维又能训练口才的机会。他们通过思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倾听质疑对方的想法,这正符合新课标中口语交际方面“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要求。通过辩论赛,学生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可以启发他们发散思维,求同存异。最终的输赢并不重要,探究以及表达的过程才是学习语文的真谛。

第三,指导学法,高效学习。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能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之谓也。”我们总说要重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教学莫过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摸索、掌握学法,获得在具体学习情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地学习的能力。我们在小说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进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学习进程。这要比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高效有益得多。

第四,仿写创新,内化能力。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研读、精彩语段的赏析和学法的指导,我们最终要让学生明白以本为例,进行较好的自我表达才是最终目的。先模仿,举一反三,然后才有可能创新。先仿写文中的精彩片段,才能在今后的写作学习中游刃有余。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重视文本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精到之处,最终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在小说教学中,笔者希望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文本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本,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作为学生阅读赏析小说过程的范本,让学生学得有目标、有方法、有收获,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史鸿敏.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4).

[4]钱加清.语文学法指导的模式与原则探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

[5]王文珍.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创新思路[J].中学教学参考,2011,(19).

(林莉雯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初级中学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