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对考生的写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不停留在事物和生活表象的罗列和描述上,能反映事物和生活的本质。”“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这就要求教师引导考生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要完成从感性到智性、理性的升华,要在纷繁复杂的客观现象和千变万化的主观感受中提炼出独特的观点和立意。考生只有做到理性分析、辩证思考、真诚表达,才能拥有在高考中制胜的法宝,而要实现在高考写作中质的突破,光凭华丽的语言显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灵活积极的思维。
如何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成为以思考为乐的积极思维者呢?笔者经过探索实践,认为运用波普尔的“试错法”来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平面思维的弊端:假设-——演绎法
当前,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大多是在阅读一般材料后提出一个观点,然后用几个名人的事例作为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个思维方法可以称之为假设——演绎法。下面以一个作文题目为例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以上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学生如果在阅读作文材料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我们所处的客观现实(世界)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明智地改变自己。这个环节可以称之为“假设”。然后举例论证,例如林则徐面对无法改变的朝廷积弱局面时,他改变自己投身造福百姓的民生中;奥黛丽·赫本不能改变自己因为身高问题不能在芭蕾界出人头地的现实,她改变自己努力的方向,转而从影,铸造了永恒经典;梵高不能改变人们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他改变自己的画风,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成为了后印象派的先驱。这个环节可以称之为“演绎”。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做到结构清晰严谨、事例新颖典型、语言流畅简洁,那么他们得到的分数应该也不低。但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假设——演绎这个思维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演绎这个环节是建立在假设这一基础之上的,如果假设这一个环节出现失误的话,那么演绎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要论证假设的观点的正确性,是否是由演绎的数量及其典型性决定呢?显然不是!就算我们寻求了十个论据来支持、证实我们的观点,但是只要找到一个反面的论据来驳倒、推翻我们的观点,就说明我们的观点是存在漏洞的。第三,假设——演绎这个思维是单一化的,它使人的思维就在同一个平面上滑翔,而不能实现思维的深化,也就无法使作文更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
那么,如何来解决假设——演绎这个思维存在的问题呢?这时不妨尝试用波普尔的“试错法”来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维。
二、深化思维的智慧:试错法
波普尔哲学认为,由于一切理论都只是猜想而非真理,“怎样发现理论”是“无关紧要的”,关键在于“怎样检验你的理论”。波普尔反对自培根开始的古典归纳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因此,他提倡“试错法(the method of trial and error)”,认为“科学发展是由不断提出试探性的猜想,并通过反驳和证伪不断排除猜想的错误而实现的”。所以试错法与假设——演绎法既有相同之见,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二者都是先根据事实,确立一个假说。不同的是假设——演绎法寻求证据,支持它、证实它;而试错法却不是找正面论据,而是寻求推翻它、驳倒它的例子,但需要注意的是,试错法并非“简单地对现有的理论的一种单纯的否定,而是要通过证伪去达到暂时的确认”。也就是说通过试错法的反例排除,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使我们的观点或认识更具有“逼真性”,更加精确、科学。
下面,仍然以上一个作文题目为例来阐释试错法的思维过程。
第一步,猜想(当然,这个猜想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尊重客观事实的,也是可证实的)。我们在阅读作文材料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我们所处的客观现实(世界)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明智地改变自己。证实的事例在前面已例举,不再赘述。
第二步,反驳。我们要寻找上一个猜想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它的不足,并通过检验来确定错误。分析上一个猜想,我们发现它存在着片面性:是不是在我们所处的客观现实(世界)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改变自己呢?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试举一例来反驳:现代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贪污受贿、投机取巧、重利轻义等,这些客观现实虽不是主流,却也屡见不鲜,暂时无法完全改变,但我们却不能改变自己,成为随波逐流之人。
第三步,“逼真”。通过反驳,我们发现猜想的片面性,针对问题,寻找弥补不足的方法,完善并证实观点。举例反驳猜想之后,我们明确了:当我们所处的客观现实(世界)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是应改变自己,但改变自己不是无原则的,这个改变应该是符合伦理道德的准则、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大众的要求。这个观点较之刚才的猜想,应该更为辩证、更为严谨。同时这个观点也是可证实的,例如宋鄂国公晋江王留从效,先后归附南唐、后周、北宋,他无法改变五代十国时期动乱的时局,为了让百姓能够过上相对安稳平静的生活,他权衡变通,改变自己“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
(以上三个环节已完成一轮试错法思维,接下来可再重复进行,继续深化。)
第四步,再猜想。这一环节其实在第三步中已完成,在此,我们只需梳理一下观点即可:在我们所处的客观现实(世界)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改变自己。
第五步,再反驳。分析新的猜想,我们发现它仍然存在问题: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任何改变自己的做法都是正确的吗?答案是:不。再举一例来反驳:韩国演艺界人士为了在高清电视画面上保持漂亮的形象,满足大众的“视觉审美要求”,就试图改变自己,进行注射肉毒杆菌等微整形或药物减肥。这种改变自己的方式,只重外表,不重内在,舍本而逐末。
第六步,再“逼真”。新一轮的反驳后,我们可以明确:在我们所处的客观现实(世界)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改变自己,还要把握改变自己的实质——不仅仅是要改变自己的外表,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内在,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这个观点也是可证实的,例如法国著名钢琴家贝楚齐尼亚,因患有“成骨发育不全症”,终身只有100厘米,但他却没有试图去改变自己的外表,而是努力改变自己的内在,每天练琴8-11小时,于是他灵魂的高度让全世界的人都仰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观点的质疑和反驳中,我们要让思维成螺旋式,努力挖掘,逼近真理。但在写作过程中,受到篇幅限制,我们不能让思维无限飞翔,最终要让它着陆在我们所倡导的“真善美”这一个价值观中。
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试错法”思维来拓宽写作思路可以让师生体会到议论文写作的张力,感受到丰富思维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试错法”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师生互动,引领他们在深入思考作文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倾向的同时,对观点进行合理的质疑与反思,从而实现写作思维方式的改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试错法,让议论文趋于严谨,走近辩证。
参考文献:
[1]2014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EB/OL].
http://haszywtd.blog.163.com/blog/static/1730764802014217114733603/,2014-03-17.
[2](美)卡尔·波普尔著,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美)卡尔·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谢淑桑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 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