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庄子,课堂上的特聘人文讲师——论庄子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大作用

  • 投稿clar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48次
  • 评分4
  • 89
  • 0

陈奕婷

在浙江省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苏教版这两套中学语文教材中,《庄子故事两则》之《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人教版九年级下),《秋水》(苏教版必修三),《逍遥游》(苏教版必修五、人教版必修五),庄子以四篇作品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配套《语文读本》中还选有《山木》《运斤成风》《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等文,与庄子有关的现代散文有《庄周买水》《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如此大量地入选语文教材正说明了庄子及其作品的内在魅力。庄子作品中闪耀着的思想性、人文性值得我们审视。

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庄子作品时,常常把重点难点放在字词疏通、文采赏析上。的确,这也是庄子作品的一大特色,“汪洋自恣以适己”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庄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这七个字巧妙地概括出其文结构之巧、词藻之美、气派之大、寓意之深的笔法华彩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恣意的想象、博大的气势、巧妙的寓言,如此文章读来不禁令人折服。加上《庄子》里丰富的成语典故,如庄周梦蝶、涸辙之鱼、游刃有余、望洋兴叹等更是令人为之津津乐道,在教学中常常作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庄子的生命哲学折射在其作品上所散发出的思想性、人文性更应成为教学的重难点。庄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其作品充满了自由、平等、独立、自然、和谐、豁达的生命智慧的光辉,教师应引导学生与之直接对话,让这光芒照亮人生、指引前路。

一、顺应自然,尊重生命

为庄子乐道赞咏的“逍遥游”是庄子生命哲学的最高境界,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不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并非毫无拘束、无法无天,而是要遵从规律,顺应自然。比如《逍遥游》中展翅高飞的大鹏,“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也,“正”,规律也,其背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鹏要想游于无穷而无所待就必须顺应天地间的规律。此外,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的养生之法“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即顺应天地之理,顺应自然规律。

如今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浮躁功利氛围浓厚,教育领域中毒害至深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理论,各种兴趣班、培训班遍地开花,学校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尺,实行灌输式教学,题海战术,对学生的所谓“培养兴趣”,“受教育”成为了读好大学,找好工作,结好婚嫁好人的敲门砖、铺路石。这一切的一切使孩子们的天性被压抑,生命被扭曲。因此庄子提出的“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使天下无失其朴”的主张显得多么可贵。“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在《秋水》、《骈拇》中向人们呼吁顺应自然,反朴归真,发挥人的自然本性,不要为了追名逐利而牺牲了为人最宝贵的自由。在教学中应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使学生乐在学中,人格回归本真天性。

其次,庄子作品中的人文性有一个聚焦点是对人的肯定,对生命的尊重。庄子身处乱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动荡时局之下所谓仁义之道不可能真正实行,庄子提出:“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骈拇》),坚定了他追求自由的思想。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到了人的生命境界的几个不同的层次,从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鴳这些微小的朝夕不保的生命境界,到鲲、鹏、冥灵、大椿、彭祖这些巨大的长久的生命境界,直至最终的人、神人、圣人的理想化的生命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束缚,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即庄子心中的“逍遥游”。

“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庄子认为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外物的束缚,人应不受外物的拘滞,最终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于身外之物,做到清静无为,不为物所累。“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由人,偃仰随我,抛却声名与舆论的干扰。“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绝对自由的途径和最高境界,人们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却世间的毁誉得失,超越短暂无常的生死界限,便能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境界。

庄子的生命哲学主张不断提升人们的生命境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生命,关怀生命,让生命获得自由,回归本真,把个体的人格价值扩大到无限的宇宙中,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出生命的追求,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的宽度、厚度,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内涵蕴含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生命的净土。

二、独立自由,自尊自强

独立自由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只有自尊自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要想成长为健全人格的人必须做到独立自由,自尊自强。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描述的摆脱一切束缚,绝对自由的生命状态令人艳羡,这是身处社会黑暗,战乱频繁的庄子对自由子规泣血般的呼唤。“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庄子视功名利禄为粪土,不愿为名所累,不愿在金丝牢笼里过着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他宁愿选择“曳尾于涂中”,宁愿做一只“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在野外艰难求食的泽雉,也要守住自己的那份独立、那份自由、那份尊严。庄子可谓人世间拥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风骨人物的鼻祖。

庄子视个人的独立、自由、尊严为人生的至高价值尺度。庄子不与世俗妥协,不为权贵折腰,不听从命运的摆布,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精神自由,人格高洁。“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式的这份坚持与洒脱,正可为语文教学所用,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笔笔宝贵财富。

三、真诚守信,宽和豁达

真诚守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标杆。尤其是在现如今呼唤诚信的年代里,培养年轻人的这种品质很重要。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以贵真也。”(《渔父》)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做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会怎样为人处事。真诚守信是人众多美好品德的基础之一。

庄子用一则寓言故事给我们举了一个反面例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这个见笑于大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贵自知的道理,劝戒人们应该正视自身的不足,不骄傲自满,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做一个真性诚实之人。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提到:“衡量现代人的标志是头脑的开放,能尊重并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1]。作为现代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应培养学生宽和的品质、豁达的胸怀,这一点也可以从庄子作品中获得助力。

“与己同则应,异于己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寓言》)庄子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人应该清楚自身的局限性,不要妄自尊大。人们不应“自贵而相践”(《秋水》),而应“常容于物,不削于人”(《天下》),以“兼怀万物”(《天下》),以宽和豁达的襟怀对待他人他物,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天下》),世人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不同而已,不可刚愎自用,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自信的同时也要懂得尊重他人。所以学生要具有苏格拉底式“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愿意以死捍卫你表达的自由”这样与人相处的胸怀。毕竟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中的个体是多样的,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人生路上收获更多。

四、个性彰显,勇于批判

个性混沌没有棱角,不懂创新为何物,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声音,这是历久以来应试教育对年轻学生个性思想压抑、扼杀的结果,这也是现代教育极力在批判的一种教育现实。那该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张扬起来,让他们敢于批判传统、批判主流,善于独立思考,能够提出个性化的独到见解呢?让我们来看看庄子是怎么说的吧!

“任其性命之情”(《骈拇》)率性任情的庄子曾对至今仍占社会意识主流的儒家大道有过这样的批判,“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在宥》)敢于喊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的庄子其尖锐的批判力道一点都不输于后世的鲁迅先生。

当然,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异端或捐狂之士,只是希望他们能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在“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语文世界中,我们需要学生们拥有不同的声音。让我们的学生敢说会说,让我们的年轻人具有个性观点、创新精神,也许我们就可以寄希望于不久的将来能找回民族的灵魂,能挖掘出国家兴旺昌盛的不竭动力。

因此,我们特聘庄子作为语文课堂上的人文讲师,庄子的生命哲学在语文教学中能有大作为。在教学庄子作品时,我们要注意去粗取精,联系实际,取舍有度。让庄子作品在最大程度上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发挥出更多的积极作用。

正如鲍鹏山先生在《庄子: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所慨叹的:“庄子是一颗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相映成趣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2]看守心灵的孤树,庄子这轮清冷的明月,为我们指引了生命的方向。

注释:

[1]英克尔斯(美).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香港:中华书局,2007.

[3]于丹.《庄子》心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4]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D].复旦大学,1993.

[5]史秋红.庄子散文教学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

[6]沈振奇.《孟子》与《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5.

[7]朱忠海.庄子散文的人文性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6.

(陈奕婷 浙江省杭州艺术学校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