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投稿崔胖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66次
  • 评分4
  • 14
  • 0

语文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学,在中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由原本的生动活泼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工具,这是由于现在的中职生年龄集中在十五六到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这样的心理特征:情感意识较为薄弱,对待亲情感恩不深,对父母不孝顺;对待友情分寸把握不够,比较自私,不多考虑他人感受;对待爱情更是存在一种较为肤浅的认识,对待其他方面的感情更是没有深厚的认知,人情味较淡,对社会缺乏感恩之心;同时在个人理想方面定位也不够准确,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长远的打算等等。

上述学生存在的问题,其实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弥补和修正。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笔者发现只有从情感教育入手,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使他们逐步走向正轨。

一、教学中的亲情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很多家庭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很多家长为孩子上学省吃俭用,艰辛劳动,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为父母考虑过,攀比、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社会的偏见和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缺少自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讲《合欢树》这篇散文时,通过对母亲的追忆以及对合欢树的由来的叙述,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同时笔者还给班里的学生讲了一则《大树和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孩子从小和大树玩耍,大树也特别爱护孩子,孩子天天围着树玩,吃树上的果子;孩子渐渐长大了,要上学,大树就把所有的果子卖了给孩子交学费;孩子成人了,要娶妻,没有房子,大树就让孩子把它所有的树枝都砍去盖房子;孩子要远行,大树把它的树干给了孩子做船;若干年后孩子远行回来,大树已经是垂垂老矣,也没有了果实、树枝、树干,只剩下一个树墩,孩子坐在树墩上和大树聊天。大树说:“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但是我还有树墩还可以让你歇一歇。”孩子说,他就是回来陪大树的,他再也不走了。这个孩子就是我们自己,这个大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毫无保留一心只为孩子的父母。故事讲完了,许多学生都被深深打动了,笔者还以古语“子欲养而亲不在”为例子,让他们思考父母亲渐渐年老,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及时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倘若真到了“亲不在”的时候,我们就后悔莫及了。这堂情感教育结合课堂教学的课,收到了很好的亲情教育效果。

二、教学中融入友情教育

《士兵突击》讲述的是军人的故事,士兵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刻画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当代的“士兵之歌”。文章通过写三个普通士兵在严酷的特种兵选拔赛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演绎了一段意气飞扬的军旅生涯,表达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在讲这篇节选《士兵突击》课文的时候,笔者紧扣主题:不抛弃、不放弃,着重从情感角度强调了友情观念。笔者还为学生介绍了《士兵突击》的主人公,和我们许多学生一样,许三多这个普通农村孩子,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因为他的笨,让全连受牵连;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团战士为之骄傲。而我们身边的许多学生,有错误没有身边的朋友为他指正,有光彩没有身边的朋友为他喝彩,人情味很冷淡;他们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对他人漠不关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笔者还列举了一个例子:有人违反纪律,参与打架斗殴,身边有“朋友”帮忙,而成绩落后却没人帮助……他们参与错误的事情没有抛弃和放弃“朋友”,讲什么“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而在正面的事情上却抛弃了友情。笔者反问学生“那些一起参与打架斗殴的友情和《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友情,哪个才是真正的友情?”学生们都没有回答,因为他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三、正确引导中职生的爱情观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学到的这首诗,觉得意境很美,一下子把笔者当年想要的那种爱情展现出来了。当笔者从中职的《语文》教学课本中再次读到这首诗,笔者意识到中职语文教材一改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已经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爱情。

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语文课本中引入爱情观,若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领悟,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

上面这首《致橡树》的作者舒婷,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她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她对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而现在有些中职学生,特别一些漂亮的女生,往往沉湎于灰姑娘的故事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小小年纪居然有傍大款的想法,贪图安逸舒适的生活,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附庸。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觉得有必要来唤醒和教育学生,尤其是女生应坚守自身的尊严与价值,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

真正的爱情,作为爱的双方必须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她”与“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灵肉共舞;“分担”与“共享”——同甘共苦;“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彼此独立;“仿佛永远分离”——享受自由;“却又终身相依”——体味默契。舒婷的《致橡树》,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爱情美应该是平等独立、心灵默契、相知相依、荣辱与共的。

很多来自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有许多爱情至上的描写,特别是男女双方殉情的情节渲染,可能使学生形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殉情观,从而漠视生命,比如《孔雀东南飞》,再比如说《梁祝》,这种爱情观要不得。而《永远的蝴蝶》中的主人公失去恋人后备受悲痛、悔恨、自责和眷恋之情的折磨,但没有因此轻生,笔者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对学生强调了生命的伦理是追求长久,爱情的伦理是追求真诚、专一,当两种伦理发生冲突需要选择时,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选择生命,让生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四、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明代学者顾炎武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描述了古代读书人所具有的关心国家大事、人民疾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现代的中职学生,绝大多数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只要不关他的事,根本不闻不问。他们注重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和社会,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只强调个人,以“我”为中心,缺乏为集体、为社会牺牲的精神。有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了这种状况:“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和社会利益吗?”64%的学生回答说“不会”,23%的学生回答说“可能”,只有13%的学生回答说“会”。由此可见,学生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更偏重个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责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就学校而言,要把责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正面引导,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而在课堂上,笔者曾经引用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来教育学生: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建造的房子,我们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人的力量,不如说它是伟大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生活。笔者又讲到“神舟七号”的成功,载人航天飞船的顺利升空,也不是某一个航天英雄的成功,这背后凝聚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经过无数次的设计、实验、制造,经历多次失败,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最终走向成功的。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会干涸?”笔者问。

“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学生们告诉了笔者答案。

利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开拓创新的能力应该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徐春华.中学语文美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1999.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丽为中等职业教育(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4]王霁.哲学与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焦莉芳 长治市贸易学校 0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