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 投稿满身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00次
  • 评分4
  • 46
  • 0

李 鑫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和学好母语的要求,北京等地已经降低高考英语科目的总分,提高语文科目的总分,高考语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高考语文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围绕教育目的和考试目的不断加强改革。

考试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一段时间学习的总结和检验,检验学到的内容,检验自身能力;第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第三,人才的选拔。而人才的选拨是大型考试的最终目标。高考作为中国大部分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考试,也具有测量和选拔的目的。语文作为高考的一个科目也相应的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着检测,同时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人才。那么语文高考的测量作用以及人才选拔的标准就必须与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致。

一、高考语文存在的问题

高考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语文就教什么。现有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大多体现着这样的高考指挥棒作用,应试教育深深地影响着语文课堂。而实际考试的目的在于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的检测以及人才的选拔。语文高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恰好弄反了。现在的语文高考在不断地进行改革,试题也在不断的科学化,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高考语文的考题不能全面的检测出考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经常出现提笔忘字,不会写常用汉字等现象,高考语文中字音、字形、词语以及语法错误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考查难度较大,而且脱离了语文运用能力的范畴,不能反映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近些年随着电脑的发展,纸质文献的地位慢慢地在被电子文献占据,借助于网络只要手指轻触键盘,语文基础知识尽现于屏幕之上,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一些经典文章、名言警句的背诵以及语言、语法知识的理解流于形式,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大脑里不够牢固,在电脑里随处可见。但是单一的考查语文知识又导致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字、词的学习,慢慢对语文学习有所排斥。学生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对外国的节日等非常熟悉,而高考语文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极少。基于此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在阅读和作文中进行,例如,在阅读部分让学生挑出优美的句子或是写得好的句子并进行赏析阐明自己的理由;在作文部分对汉字字形、词语的正确使用、语法的规范进行严格的考查考核。

其次,高考语文标准答案的制定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历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和参考答案以及阅卷过程中的要求,开放性试题部分,例如阅读,得分点十分明确,作文部分划定符合文题的作文题目范围以及写作范围,根据阅卷的范围要求进行改卷,并对明显的错别字等适当扣分。阅读题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的审美空间、想象空间以及自我解读空间无形限制;中庸的作文批改方式以及分数评定将学生的作文习作练习归为模式化练习。在高考语文中无论是从分值上还是从题量上占有较大份额的阅读题和作文题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两类题型,但在实际的批卷阅卷过程中这两类题却没有得到准确的定位,考不出学生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再次,高考语文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新课标的课程设计要求和课程目标。根据《新课标》,语文有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的内容为教师传授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教授、学习方法的部分,而选修部分则重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对必修部分学得的语文阅读、理解、拓展等方法地运用。实际上高考语文既考不出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考不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而“积累·整合”是课程目标的第一方面,语文学习方法是课程目标中“应用·拓展”的基础。

最后,高考语文的形式和手段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高考语文的一份试卷制,对于听说能力的考察几乎为零。考题从形式上每年差别不大,这使得高中语文教师不断地寻找语文高分的规律,进行模式化教学。笔者在实际的阅卷过程中,作文部分大部分学生都使用模式化结构(开头一段一个优美的排比句,中间分三段论述自己观点,结尾一段照应开头)、统一的例证材料(居里夫人、爱迪生、童第周等例子重复率极高),近乎一致的作文难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高考语文考题在向阅读和作文倾斜,这是改革中科学的一面,但在考题形式改革的同时也应注重考题内容的改革。

二、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定位

高考语文改革,应从语文教与学的目标出发,考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性,真正达到检测和优质生源选拨的目的。那么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文能力的考查

高考语文首先要考出学生的能力,一般的语文能力指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语文素养,具体表现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即语文认知目标,主要包含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读写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使用常识等;语文运用能力通常指听话能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教、学方法,包括教授、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语文情感目标,内容包含德育目标——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美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听、说、读、写能力表现的过程中还应处处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语文考试的目标之一。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东西。传承传统文化不但要体现在日常教学之中也要作为高考语文考试的目标。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考查,引领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深化爱国之情是高考语文考查的又一目标。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的考查必不可少,过去的文言文、古诗文的考查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考题设计的不尽合理。高考语文应继续对对联、俗语、古诗文的欣赏、经典文献的阅读等进行考查,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高考语文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改革考试形式

第一,多次高考和自主招考并重,提倡扩大分散招考。

各高校的自主招考范围越来越大,这是高考改革的重大突破。虽然伴随着自主招考出现了不便管理等问题,但总趋势是好的,应该继续扩大这样的分散招考。其次,应改革曾经一年一考的局面,实行一年多考,学生就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失去一年的机会。多次考试和多渠道的招考会适当减轻学生对于高考的压力。如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那么对于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师为考试而进行的模式化机械性教学也有一定的抵触作用。

随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于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高考语文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两类人才指专业技术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那么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语文高考应以基础知识的应用考查为主,难度可适当降低;而对于学术型人才的考查的难度也应有所调整,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第二,对于报考了汉语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考试。

语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要通过应用来表现,而对于语文的应用主要体现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传统的高考语文,一张试卷涵盖了读和写两种能力的考查,但没有涉及对于听、说能力的考查。介于大部分大学生上课表达不清、发言紧张,以及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部分表现出的语无伦次、表达不清等情况,对于报考了汉语、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在高考结束后应再对听、说能力进行考查。

当下的高考对于听、说能力的考查只限于报考了外语专业的学生,而实际上对于自己的母语——汉语表达不清、不敢表达的人也非常多。进行汉语听说能力的考查对学生平时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朗读、朗诵、说话、对话等实用性较强的形式,那么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会重视朗读、朗诵以及说话等,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鉴赏以及相应的方法的掌握都有帮助。

(二)改革考试内容

近年来对语文高考试题的探讨十分激烈,且呼声基本一致。考试既要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要考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过去的语文高考,部分语文试题借用了美国考试模式,答案标准化、单一化,但不同的语言文化有不同的特色,语文考试应尽量减少客观题的考查,增加阅读、作文等主观题的考查。甚至考试内容可以只有阅读和作文,而将语文基础知识在阅读和作文中进行考核,对作文中的错别字、使用不当的词语、语法错误的句子进行严格的评分。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考查。阅读部分增加对美文的赏析,作文部分可以有小作文(公文类写作)和大作文。小作文着眼于应用,大作文处理好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关系,命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生活性,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作文中充分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改革阅卷方式

语文高考的阅卷工作每年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而且每个省的情况也不同。作为曾经有幸参加过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老师,笔者对语文高考阅卷工作有个大致的了解。

首先是阅卷的流程。一般阅卷工作有一个星期。阅卷期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凭证件进出。第一天为培训时间(有些省份培训半天),培训期间对阅卷的注意事项、得分点等进行说明。然后就开始试改,大概时间为一天。接下来就是改卷,改卷老师每天的工作时间为八小时,工作期间对每份试卷的阅卷时间有一定的要求。阅卷工作结束后有些省份会对阅卷工作进行小结。

其次,阅卷中的异常处理。每份试卷的每一道题都由两位老师进行批阅,由电脑随机发卷,采取流水作业方式,每位老师只负责一道题。根据批阅该题的分值,两位老师对同一道题的分数差异较大时(例如,该题为6分,一位老师评阅为2分,另一位老师评阅为4分),小组长会进行查看,并询问两位教师意见。当平均分与题组的平均分相差较大时,小组长会进行查看,并询问两位教师意见。作文部分两位老师对同一篇作文的批改分数差大于等于5分,将会给第三位老师再次批阅,最终取符合要求的平均分。

第三,阅卷小组的层级管理。主阅卷人对整个阅卷工作进行管理,其下为大组长,大组长管理负责各个题目的小组长,小组长管理一定数量的改卷老师。主阅卷人和大组长可以直接对阅卷老师的阅卷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且组长和主阅卷人一般都为一线教师。

在阅卷的过程中,一切工作都有序的进行。但通过简单地介绍,也会发现阅卷中存在的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本省所有高考考生的试卷批改,时间短,工作量大。根据实际情况,各个省份的阅卷教师人数配备不一致,有的省份阅卷教师少,使得每天的工作量较大,且大多省份作文的批阅教师人数不足总人数的一半,必然导致占份量最大也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的作文部分批改的不够细致。在阅卷过程中,标准答案或者得分点是阅卷教师的尺度,一切分数的评定都要依据标准答案。介于此,对于高考语文的阅卷工作,第一,增加阅卷教师的数量。充裕的阅卷教师分配到每道题的批阅上,保证试题批改的公平性;作文部分增派改卷人手,延长作文批阅的时间,增加作文批阅的人数,对作文中语法、语用等内容加以关注,细致打分。第二,提高阅卷教师的质量。大部分阅卷教师为在校研究生,对试题的把握并不能非常到位,且学生阅卷的效率很高,在阅卷的细致程度上就有待考究,笔者认为更多的一线教师的参与和意见表达对阅卷工作有益。第三,加强阅卷教师的随机抽查。在改卷过程中,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和重复劳动必然会导致老师阅卷时的倦怠,通过随机抽查等方式让阅卷教师随时处于警醒的状态。第四,培训期间对试题的解读见仁见智,纠正以唯标准答案、固定答案为准的倾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在对试卷的批阅产生异议时,允许及时地讨论,并对意见进行处理,合理解决。

阅卷的质量和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有效改革实现高考目的,还学生一个自由多元的语文学习环境。

高考改革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改革还应继续,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让学生不再对中国语文反感,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美和神奇。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13SA010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葛云杰.语文高考命题取向的反思与展望[J].现代语文,2006,(1).

[3]鞠九兵.浅论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7,9(上旬刊).

[4]熊明川.语文之痛与高考之弊:问题与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5]王绍林.语文新课标与高考改革[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

[6]桑哲.“高考语文”大家谈[J].现代语文,2007,(03).

(李 鑫 四川文理学院 6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