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商(LQ)是指一个人学习、认识和掌握运用语言能力的商数。具体包括准确倾听、理解、分析语言的能力;恰当评价和表达的能力;运用语言促进思考、有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优化语言,以促进智力和情感发展的能力。语商不仅是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心智能力的一种反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花费时间和学习需求的不同,我们获得语商能力的快慢和高低也是不同的。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提高语商能力的主战场,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拥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说话教学却多多少少被人遗忘或忽视。当前学生的语商的确不容乐观,需要引起重视。就此笔者做了高中语文课堂语商能力微型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作分析探讨。
学生为什么不愿在课堂说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学生对自己语商能力的发展是有要求的,他们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以及表达。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在交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人们在意并看重他们对事件、现象的看法和态度,有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意图。
同时,由于思考得不深入,交流能力和经验不够等原因,对自己的语商能力不自信,加之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敏感和羞怯的心理,不能主动用语言较好地展现自己的普遍存在,学生或不愿说,或在课堂中言说内容贫乏,缺少逻辑和表现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呢?是谁压抑了高中学生言说的欲望呢?语言的训练又在哪里?
在学校之外,越来越多的电子媒介把学生和人的真实交流隔开:学生一回家,不是电视就是电脑,在自己的小房间,门一关,耳塞一塞,父母在身边,但交流很少,世界在眼前,但真实的很远;同学闲聚,你我各有一个手机,各自专注于刷微博、发微信,看网上信息,坐在一起,声音很少,我不看你脸,更不进你心,谈何语言的训练。
在校园之内,我们提倡阅读和交流,却多次听到理科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攻讦(甚至有班主任把学生的课外书缴了,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撕得粉碎),以及对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攻讦。很多老师也跟家长一样强调“你只要把书读好”。这里的“把书读好”指的是考试考好,而这些人,他们似乎很有考试成功的经验,然而他们的见识和表达能力都不怎么样,甚至说不出一句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话,却一味地以静悄悄、闷沉沉的校园氛围来压抑学生学习言说、练习言说、评价言说的热情。
在课堂之上,语文教学的应试要求又使我们更在意书面的作业和笔试,大量的语音、字形、词意的辨析,病句修改,句子的衔接,仿句,句子的扩展压缩等,成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途径。语言学习已日益远离学生的嘴,离开了他们的生活实际运用,“沦为一场纸面上的空洞的逻辑演练”,这样的无声的课堂又是学校生活的常态,那么语言训练在哪里?
二、学生对教师指导的期待是什么
在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老师由你的发言引发的感想和对你进一步的点拨和启发”,说明同学还是希望自己的发言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重视,并希望老师能在自己言说的基础之上做深发,或展现老师因此而闪现的思想的灵光,言说的魅力,或启发学生自己(还可能是别的学生)有深一层次的思考进而引发言说。
在学生期待教师的指导调查中,学生要求教师能切实给他们一些思维路径的指导,还有期待在丰富言说的思想内容上,提高言说的艺术技巧以及语言表现形式中,词汇、逻辑和修辞运用上得到指导。可见,他们在提高语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并且希望教师能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克服羞怯的心理,提高语言的敏感度,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言说的表现力。特别是在课堂之上,学生希望对文本的探究性学习会形成教学相长的状态。同学们希望教师创设有思考言说价值的问题的同时,教师对学生言说的“内容和思想”进行评价之外,还要有点拨、启发,有“愤”“悱”的时候要有“启”“发”,使学生的思维走得更远,言说更丰富、更酣畅淋漓,也使教师的思考有新的侧面、新发现。教师要把鼓励的意图隐含在指导之中,教师的智慧表达,不仅会提高学生课堂言说训练的积极性,还会给学生一个很好地言说的榜样。
三、可尝试的改变是什么
第一、教师拥有语商教育的资源。首先,教师要积极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做一个优秀的观察者和表达者。其次,教师要把语商教育真实有效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友好、和谐的训练环境作为这项实验的起点,鼓励每一个学生要勇于战胜自己,大胆发言。尽量敏锐地抓住学生思想的兴奋点,巧妙设置论说情境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侃侃而谈。语文教师还要力求通过引导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积极词汇,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种力求清晰精确地进行思考的愿望,会促使学生更精确地去反映客观现实:他会力求更好地理解事物间与现象间的联系和认识自己在周围生活中的作用。”再次,语文老师要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积极的活动,把语商教育真正地放到人群中进行。在学生和社会人士,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受语言交际中蕴含的智慧,提高语商。教会学生正确地说话,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以说抓读,读说结合。“读”是“说”的基础,“说”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更多的是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有时甚至“说”的内容也从阅读中来(如口头问答、课文复述、读者感想等),所以,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是不可能说好的,而“说”又能促“读”。语文学习要做好课内外阅读两个方面的内容,课内阅读抓朗读、背诵、精读、深读;课外阅读重个人研读。对于课外阅读我们要从课内牵引出来,由阅读方法、阅读路径的延伸,更多地指向学生的个性、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说白了就是让学生看他喜欢看的书。故而,首先要给学生留出宽裕的阅读时间。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时,不至感到时间不够,让他们干自己的活儿,同时愿意再按我们的意见,做好他们应该做的事。”其次,课外阅读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先建议学生从博览入手,看一些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优秀作家的作品,继而转入“一盆土”阅读工程。“让一个学生总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另一个学生读另一个作家的作品”“教师交给学生,怎样读之有益,怎样在书中找出值得注意的东西并记入自己的笔记本”(夸美纽斯语)并能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读书所得。高尔基说,文学使思想血肉丰满。阅读文学作品及其他书籍会使学生更有知识思想更丰富,而作为思想的表象——语言也就会更确切、丰富、有内涵。
第三、以说抓写,写说结合。“说”与“写”的关系更是密切:“写”之前的“说”,能为作文开拓思维、理清思路、启发构思,可以说,“说”为“写”进行了有效的铺垫,是“写”的助跑线。“写”之后的“说”,更有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生动性;学生经过“写”的准备而“说”,会更恰当地选择词语、修辞和逻辑顺序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更具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发性。因为假若我们对言说技巧掌握已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言说的内容和思想上,言说也就有了更强的思想的爆发力,有了准备之外的生动有力的补充,那些补充又往往是灵光一现式的思想火花。考虑到语言的素养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一般素养有密切关系,而语言的内容是生活的缩影,因而掌握规范语言的实用修辞表达的内容应当是“我和我的生活”。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我笔写我心,我笔写我口,我口言我思,我口表我情,”用我的文字来记录我真实的感受和思考。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倾听者和拾荒者”(王栋生语)。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一些有趣的事,有感动的一个镜头,有触动的一处风景,自己的一次沉默,同学的对话,陌生人的面容以及那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瞬间的不一样的东西,那些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各种姿态的细节,细细写来,慢慢体验。其后的分享就是“说”的展示,是生命的体验,生活的讲述。其次,开展主题式小评论写作。教师或学生收集一周时事,选择其中代表性的一两件,进行时事点评。或者记诵有主题的名言警句,选择其中一两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现实社会现象加以扩展并点评。由这样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讲“理”能力。这样的小评论写作都可以跟“说”的训练结合起来,作为主题式的讨论会、辩论赛等。魏书生说:“写作是极平常的可是极需认真的一件事。”在我们语商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也要让学生认真地用笔来表达自己对平常生活的发现,我们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我们近视了,没有发现。写就是让我们静下来,是表达,更是借给了生命一副眼镜,更清晰地发现了生活的“微观世界”——真实的,可感的,丰富的细节。有观察,就会有言说;要言说,就要细观察。
(冯雪莹 浙江象山二中 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