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古文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引入”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撷取部分教学案例,就初中古文教学中的“引入”做一分享。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以《〈诗经〉两首》的教学为例。这两首意蕴丰富的诗歌,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接受起来有一段心理距离,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赏析呢?笔者在课堂上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这样引入:“同学们,当你将与朋友分离时,脑海中是否会悄然忆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场景?当你看到电视中兵戈相接,尸横遍野的画面时,心中是否涌起‘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今天,就让《〈诗经〉两首》再次进入我们渴求美的心灵。”这两组情境都曾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中,他们的心里储存着曾经的一丝感受,以此引入对《〈诗经〉两首》的品读,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就显得比较自然。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为降低学生解读古诗文的难度,笔者在施教中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为例,笔者以“诗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陷入”诗人创造的“奇”境之中,深入诗歌,赏析八月飘雪奇、梨花比喻奇、白雪入户奇、生活苦寒奇、沙塞夸张奇、乐器饯宴奇、战旗冻结奇、路转峰回奇等妙境。接着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猜想此时岑参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奇”境之中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大胆发表见解。学生回答“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为其山路绵延无尽而发愁”“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啊”……学生在对“奇”字的感受之中完全投入在悠悠不尽的意境中,充满奇情妙思。
三、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既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笔者先布置任务:体会作品虽用物象构成,但形式和内容都令读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意境,领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笔者利用电脑显示诗中的景物图片,并播放二胡乐曲《望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谈自己体验过的郊外景色。接着让学生自学:学生身处忧伤的音乐中联系离家军训想家的心情,感受曲中的物象,笔者强调此时是游子身处其境。然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作者面对此景的情境和内心的活动等。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愁绪中,完成学生景与情的交融。课后,学生写下对此小调想象的情景和感受。这样教学的效果当然会比“满堂灌”要理想。
四、联想想象,引导学生拓展探究
教师就善于设计有利于学生“顿悟”的情境与过程,引导他们在赏析中主动联想想象,将诗中的“形象”化为心中的“意象”,正确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深入拓展探究文本,促使学生完成思维的质的飞跃。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为例,笔者问:“由‘千树万树梨花开’‘风掣红旗冻不翻’你们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春》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把树枝都压得弯下了腰,就像大雪压在树枝上的景象。”“‘风掣红旗冻不翻’是‘万白之中一点红’,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笔者说:“看来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看雪景很投入,联想很美,描绘很棒。其实‘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差不多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堪称奇绝,是咏雪之千古名句。‘冻不翻’大家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寒冷,南方人闻所未闻!所谓东北人冬天出门尿尿要带一根棍子,是夸张吗?其实是衬托出天气的寒冷。‘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
五、比较鉴别,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在初三文言文总复习阶段,笔者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鉴别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古文复习的效率。以“比较《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和《三峡》中对猿声描写的作用”为例,笔者引导学生把景物回归原文,联系景物所在的大环境及作者当时的心境,一边听取播放的猿声,一边感受猿声的情境,从而理解《与朱元思书》的猿声是与众物齐鸣的声音,突出富春江两岸充满热闹和生机的特征;《答谢中书书》的猿声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晚之景的魅力,展示我们祖国河山的秀丽风光;《三峡》的猿声是悲凉的,突出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渲染秋天萧瑟的气氛。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归纳文言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先是景物自身具有的特征,然后是渲染出当时的氛围,而且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有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李宗竹 西藏林芝地区八一中学 8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