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浅议我国语文课程结构改革

  • 投稿可笑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59次
  • 评分4
  • 54
  • 0

我国中学语文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设置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我国中学语文课程结构从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至今,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100多年来,语文课程结构都是以“课堂必修”为主导。人们对于语文课程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一种统一认定的形式单一、呆板的语文教科书。但值得高兴的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6月报经国务院同意执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正式强调“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们的《纲要》精神终于与联合国《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致,这表明课程改革是世界的一种潮流,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

一、我国语文课程结构存在的弊端

学校教育的使命归根结底在于释放人们潜藏着的一切可能的创造力。教育拥有开发或窒息创造性的作用:有好的课程设计,学生的创造性就能很好的发挥,反之,则不能。我国的课程设置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这从现行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所占课时总量的比例可见一斑。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在“五四”学制中,学科课程为7708课时,占课时总量(9420课时)的81.83%,活动课程为1014课时,占课时总量的10.76%;在“六·三”学制中,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例悬殊偏大,活动课程为1082课时,占课时总量的11.7%。这就表明过分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的现实状况。虽然目前有些地区已开展了一些语文活动课程,但是范围还是有限的,语文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也难有大的起色。

第二,强调分科课程,忽视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出现在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这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进步,但所占的比例甚小。在调整的现行课程计划中,综合课程的比例仍很小,并且在初中阶段还未提及。“五·四”学制的综合课程为170课时,占小学阶段课时总量(4998课时)的3.4%;“六·三”学制的综合课程为204课时,占小学阶段课时总量(5950课时)的3.4%。虽然部分教材已添加“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板块,但往往生搬硬套,起不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现行课程计划中综合课程所占的比例小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第三,强调必修课,缺乏选修课。我国实际的课程结构中,基本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这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表现尤为突出。这种课程结构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目前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扭转,初高中学段不断设置语文选修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阶段还没有改变必修课垄断的局面。这不符合小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实际,因此增加小学语文必修课的需要尤为迫切。

第四,注重显性课程,忽视潜在课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潜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日益得到重视,但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显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而潜在课程也具有显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它虽然组织的不那么严密,却时时影响着学生,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往往过分注重显性知识而忽略隐性知识的学习,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二、对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建议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进行考察,发现现行课程结构存在诸多弊端,这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适应创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必须进行变革,笔者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变革作如下思考:

第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互为补充,适当增加活动课程的课时。《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而显示出不同的育人功能和育人目标。具体来说,学科课程以单一学科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活动课程以综合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为培养核心,两类能力有机地构成了人的完整的能力结构。由此可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学科课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说明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构建创新教育课程结构时,必须研究活动课程中的创造性,改变以往只重视学科课程的做法,把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并保证一定的课时量。

第二,分科课程为主,合理调整综合课程的比例。课程综合化是当前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分科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质量,某些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并且主要通过分科教学来实现。但分科课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那就是它割裂和分化了认知的整体性、系统性;各学科自成体系,难以吐故纳新;相关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而综合课程主张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易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解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且综合课程形式灵活,教学时间可长可短,便于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吸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有利于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综合课的学习过程是动态性的、探究性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应付变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改革原有的语文课程结构,应以分科课程为主,合理调整综合课程的比例,使其为创新教育服务。

第三,必修课为主,逐步加大选修课门类。必修课的突出特点是体现国家对学生学习内容所提出的共同基本要求,为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搞好必修课的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但教育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重视“个性”,只强调必修课,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必须通过开设选修课解决。选修课比较适合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构建创新教育课程结构,必须坚持以必修课为主,逐步加大选修课的门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第四,注重显性课程的同时,大力开发潜在课程。实施创新教育,主要应从显性课程着手,但也要大力开发潜在课程在课程中的创造性。挖掘潜在课程的创造性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首先,学校应创造适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学生的探究创新提供条件,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要努力培养和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只有教师具有了创造性,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发现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后,班集体建设必须致力于创新气氛的形成,在一个注重创新尊重创新的班级里,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以充分发挥。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国的语文课程也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地改革求新,寻求发展。语文是学科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改革理所当然应成为所有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对现行的语文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我们只有用深邃的目光、敏捷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对待语文,以一个普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用平和冷静的心态,积极投身这场改革中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符淼,谷陟云.论我国课程结构变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周崇启.对中学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认识和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2).

[4]葛国亮.实施素质教育,完善语文课程结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1999.

[5]林莉.中学语文课程研究片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1).

(郑雯雯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30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