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浅析教师的导学作用

  • 投稿丽水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75次
  • 评分4
  • 81
  • 0

◎邹 扬

教学改革绝对不可忽视教师的导学作用,要将教师的导学作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虽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导学作用绝对不可忽视,相反导学的好坏决定着学生学习是否有成效。因为如果学生脱离了老师的导学,那他们在学习时就不能够抓住学习的重点,甚至只能浮光掠影的学习新知识,让学习任务大打折扣。所以要将教师的导学作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自学: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课中的自主学习。在此阶段教师的导学作用非常重要。在课前预习时,教师要精心编制导学案。导学案内容应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思考、检测反馈等。导学案让学生自学时有目标,有方法,有检测。课中的自主学习依然离不开教师的导学作用。此时教师重点通过导学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在预习阶段忽略的知识,而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互学:以“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为学习形式,通过生生互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此阶段学生的活动很多,教师的导学要起到串珠连线、起承转合的作用。将学生的活动引导到课文学习的关节点上来。比如余映潮老师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实录节选部分师:接下来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师: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生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在讨论互学时,余老师始终注意引导和深化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学得深入。 

问学:以提问、质疑的方式,探讨学习问题,拓展学习内容,达成举一反三。在此阶段教师的导学作用是引导学生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大多能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词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文中开头部分‘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此句表明什么?为什么这样来写?”“‘父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人物形象就能凸显。

悟学:以自主总结、交流体会的形式,感悟学习成果。在此环节教师的导学更是锦上添花,又将课堂教学延引到课外。如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的结尾部分。师: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说文章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请同学们寻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说是最和谐的场面。第四段里构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在那种环境里,赶马女孩子发哑带沙的声音也具有淳朴本色的美;而且大白天十分沉默的戴胜鸟,也在晨光熹微中,看到这环境的美丽,也“郭公郭公”反复地叫个不停。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种环境下,无论什么样的声音都可称为歌,都是和谐的。

师:因此是最和谐的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是最热闹的场面。在第五段写道: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可看出人很多,很热闹,而且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最好听的曲子,体现了热闹的场面,更极力渲染了当时淳朴的风情和风俗。

师:是啊,风土人情。尤其是这一句话写得真漂亮: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师:有那么多的“最”,咱们再回头看开头的话题“特色”,反映了云南地区有特色的生活,这种特色的生活成就了这篇有特色的文章。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课文是节选,有空同学们可以看看《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全文。

总之,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但依然离不开老师的导学,否则完全放手给学生,那么学生对学习内容则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一场教学改革只能落个走走过场罢了。

(邹 扬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