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教学机智在新课程中的开发与运用

  • 投稿蘑菇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16次
  • 评分4
  • 78
  • 0

◎谢建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可喜的三大变化,即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层次的变化,教学目标的变化。然而,这三大变化仍然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改革的终极目标尚有较大的距离。如何更进一步彰显学科教学的生命色彩,增强学科育人价值,促进课堂教学发生第四个变化: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问题设计由既定性向生成性变化,显得尤其迫切和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养成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实现这一变化的根本途径。

什么是教学机智,很难有准确的介定,不过,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非常精警,势必对我们能有所启发。即“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耳;板桥之无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莫道如是。”我们不妨移花接木,教师的教案与“胸有成竹”可比拟,胸无成竹则是对教学机智形象化的解释,教案是教师教学的蓝本和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之中通常都会结合教科书与学生实际对教学活动进行详细预设,尽量做到“胸有成竹”,可是难免百密一疏,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所有的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活动,对同样的问题会有千差万别的思考结果。面对课堂之中出人意料的有效生成,教师应具备胸无成竹的教学智慧。教学机智既是对教师心理能力、教学艺术的全面考验,也是对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的综合考察。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缺乏课堂生成意识,因怕既定的课堂设计被打乱,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处理方法颇欠斟酌。要么熟视无睹,缺少敏锐反应与应对策略;要么一概封杀,独霸课堂,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要么不假思索,全盘肯定,忽视方法点拔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违背科学精神。凡此种种,无异于抹杀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人为制造了课程改革的新瓶颈。使课堂教堂黯然失色,乏善可陈。要改变这种现状,打破这个瓶颈,必须运用教学机智。如何运用教学机智?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四种方法,或可供同仁参酌。

一、善待学生质疑,因势利导

在新课改背景下,生成性课堂的追求成为广大教师的必然选择。可是,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很少提出问题,或者说学生很少提问教师,这也许是我们学科内容缺少生命色彩、育人价值贫乏的根源,也是课程改革难以突破的症结所在。把问题还给学生,让“意外”的生成成为课程的生长点,课堂的亮点,应当成为教师的期待,而不应成为教师的心理负担和无形压力。学生的提问往往带有自己的体验,发现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令人怦然心动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塑造具有普遍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这些“意外”,及时捕捉这些“意外”,因势利导,让学生个性飞扬,让课堂多姿多彩。有一次,笔者引用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位学生大胆质疑:“老师,这里应当读‘xiù’不读‘chòu’。意思是说大户人家里飘着酒肉的香味,路边上却有冻饿而死的尸骨。”略一思忖,笔者接着引导,“某某同学的学识见解确实高人一筹,令人耳目一新。可是,传统上的理解与这一理解出入较大,本人也感到莫衷一是,那么把这一问题交给同学们,同学们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者其他资料,相信这一问题能够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很快,大多数同学对字的注音释义做到了明白无误,但是学生的辞书都比较少,课堂上很难找到这两句诗的出处及解释。于是笔者打开互联网,果然有两种解释,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出来,学生情绪高涨,兴奋异常,感受到了探究的喜悦。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要善待学生提问,诱导学生提问,让学生的提问取代老师提问,这种模式一旦成为常态,教育的春天就能花红柳绿,草长莺飞。

二、利用矛盾生成,尺水兴波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课堂也是一样的,有张有弛,跌宕起伏,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许多课堂,从开头到结束,教师设疑,学生回答,几乎是千篇一律,异口同声。这样的课堂很难形成运用教学机智的契机,因此,课堂之中要善于引出问题,制造矛盾。当不同声音出现的时候,课堂就有了波澜。教读《曹刿论战》时,笔者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曹刿、鲁庄公及乡人作出评价,学生有肯定曹刿或否定庄公观点同出一辙。如果这样浅尝辄止,创意性阅读和个性化理解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重点感受鲁庄公这一形象的复杂性。大多数学生以曹刿的话为依据(肉食者鄙),批评鲁庄公对军事一窍不通,几次急躁冒进,幸亏曹刿沉着冷静,指挥有方,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终于有一位同学有了与众不同的见解:鲁庄公虽然不懂军事,但知人善任,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对这一观点笔者带头鼓掌,给以鼓励。在形成逆向思维的基础上,发散思维的培养已经水到渠成。“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鲁庄公在知人善任这一点上同历史上的哪些君王有相似之处?”有学生先后举出了刘备“三顾茅庐”,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例子,马上有学生激烈反对,并且言之凿凿:“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求贤若渴,鲁庄公在深宫后庭无可奈何之时巧遇曹刿,两个人境界高下不可同日而语。”这节课通过引出问题,制造矛盾,波澜迭起,让学生沉浸在创新思维的喜悦之中。

三、针对另类学生,点石成金

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信息并非完全有效,有个别学生,或者是心思诡异,或者是爱出风头,常常信口雌黄,对正常的教学造成困扰。这种现象既非正常,又很正常。教师要以平常心态对待非常问题,运用教学机智,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平衡课堂,化害为利。在欣赏《陌上桑》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笔者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思考回答问题。“说一个女人有闭花羞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这叫什么描写?”学生齐声回答:“正面描写。”“本文是不是采用了这种方法?”“不是。”“本文的描写方法叫什么?”“侧面描写。”“很好!”笔者以欣赏的口气加以肯定。接着又提问:“为什么担者、行者、耕者、锄者都要‘但坐观罗敷’?”“因为好色!”话音刚落,学生哄堂而笑,秩序大乱。笔者既好气,又好笑,本想狠狠挖苦一下这个捣蛋鬼,但故作镇定。在黑板上写下了“好色”二字,接着提问,“大家赞同这种观点吗?”“不赞同!”“但坐观罗敷那是因为什么?”“爱美!”笔者故意把“爱美”二字写在“好色”的上边。并且在两词的前边分别加上“人民大众”和“登徒子”,学生不明所以。“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异口同声,笔者看着所有的学生说:“罗敷的美是青春的美,令人震撼,劳动者对她的美是出于欣赏,惊叹,同‘好色’二字毫不沾边。古代有一位文学家写过一篇《登徒子好色赋》从此,登徒子就成了好色的代名词,好色一词常指心怀邪念、贪恋女色,这种情感卑鄙下流,令人唾弃。”笔者接着把“高尚”和“卑鄙”分别写在“爱美”和“好色”的后边。这时候笔者看到那位学生面带愧色,目光胆怯,显然内心受到了触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教育。

四、跳出课堂本身,反弹琵琶

在所有的学科课程之中,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活即语文,大自然本身是一部无字天书,生活和自然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语文就能活色生香,魅力无穷。有一次语文课上,笔者正讲得津津有味,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被吹进窗户,学生慌忙关上窗户,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到自然景象上,再也没有心思听课,笔者知道这个时候想把他们的心思拉到课堂上,任何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索性来个反弹琵琶,让学生真切感受夏天的车马是如何驰过天空行云布雨的。教学楼正对着外面的操场,居高临下,视野非常开阔,大雨如注,风声猎猎,松涛阵阵,声声入耳。又一阵电闪雷鸣过后,厚重的乌云似乎被从中炸开了一道裂缝,迅速向四面散开,天上像安了一个阀门,被无形的大手按下。雨霁天晴,一道彩虹悬挂在南面的天空中,美仑美奂,令人赏心悦目。所有的学生都被这前所未见的景象所陶醉,神采飞扬,意兴盎然。

“同学们,请大家回到座位,听笔者给大家讲个故事。”笔者把学生的思绪从幻想的天际拽了回来。“五代时期有一位皇帝名叫柴云,号周世宗。有一年夏天,雨过天晴,碧空如洗,恰好有一位大臣上朝奏事,请求皇帝下旨烧造瓷器,皇帝触景生情,写了‘雨过天青’四个字”。笔者把“雨过天青”写在黑板上,并在“青”字下面加了着重号。“皇帝的意思是就要烧造雨过天晴之后这种碧蓝色彩的瓷器。不久以后,钧窑的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精心烧造,‘雨过天青’瓷震撼问世。由于皇帝喜欢,达官贵人追捧,使钧瓷价值连城。历史上留传着一句话叫‘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受自然美的启发,人类创造了无以数计的物质美。因此,经常观察自然,留心自然变化,你就能受到启发,获得灵感。请大家以‘看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没想到这是一节跳出课堂、打破预设,临机而为的作文课。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机智典型案例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3]GHB1217】的核心研究成果)

(谢建丽 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 74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