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军
朗读就是将书面语言有声化,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阅读过程,是学生通过朗读字音理解字义,进而理解文章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却变得越来越少了,由于过多的关注考试成绩,许多课堂只要求学生将考点进行机械记忆。或者教师一人独霸课堂进行“讲座”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训练等内容变成了空谈,学生语感的训练全然不顾。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应有的特色,学习语文只是变成了知识的积累,没有了对文章的感悟,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须知在语文教学当中朗读教学不应当削弱,而要加强。
一、朗读教学现状
(一)课堂当中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许多教师怕学生不能将课文读透、读懂、理解到位,导致学生考试不能取得好的成绩。或者是怕学生朗读比较浪费时间,影响上课进度。于是对文章的朗读要求也只是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意思,读完后便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全部向学生讲解出来,学生只需要将知识点记忆就可以了。学生在课堂当中朗读的时间少,获得的朗读指导就更少,这对于学生朗读训练是很不利的,甚至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二)学生获得的朗读的机会少。一些教师在上课时虽然能让学生去读,但是由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输入大量的知识点,因此学生获得的朗读的时间就比较少。许多时候朗读变成了一些成绩优秀学生的专利,学习能力弱一些的学生难以得到朗读的机会。他们属于朗读教学的观众,这样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朗读重形式而轻效果。朗读的过程应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脑想,而朗读的形式也更是多种多样,有自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课堂中教师虽然要求学生去读,但是对学生的朗读前缺乏具体的指导,朗读后又无检测,学生通过朗读达到了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教师常常是心中无数,充其量学生只是读了读课文。
二、朗读训练策略
通过朗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训练思维,还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朗读。现代教育研究发现,新的教学内容提要80%左右的可以靠学生自学来掌握,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大量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真正落实以读代讲,要精讲,将大量的时间给给学生去读,去感悟。
(二)教师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虽然学生都会读课文,但是读得好的却不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首先是要求将课文读正确,然后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朗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针对不同文体进行专题性的朗读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朗读方法。通过学生的朗读所表现出来的语气,也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体现。
(三)创设宽松的朗读环境,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要进行朗读教学,就得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朗读环境,只有在一个宽松的朗读环境当中学生才不会出错,才会认真地去读。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诵做出积极的、肯定的、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受到成功与快乐,这样他们才会乐于去朗读。
总之,要进行朗读教学,就得有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方法,具体有:
1.教师范读。教师在学生面前进行范读不是简单的将课文通过声音呈现于学生面前,而是教师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学习感受向学生的一次展示。通过教师朗读时的语气变化,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学习内容,通过教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朗读的目的。
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完整地体现出来,这会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配乐朗读。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情感,通过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音乐,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尽而达到促进学生朗读的目的。
4.比赛读。就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去开展朗读比赛,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评价工作。
5.展示性朗读。就是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读得比较好的内容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学生为了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会在课余时间重视朗读的提高,无形当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总的来说,要取得良好的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要重视,要在课堂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更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并要注意进行长期的朗读训练,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感也就会在朗读训练中得到锻炼,语文学习效果也会通过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提升。
(马红军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