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语文知识与语文教学反思

  • 投稿shya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64次
  • 评分4
  • 32
  • 0

◎陈德林 何永国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语文人文性课程性质的定义,语文教学中淡化甚至漠视语文知识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新课改,许多新理念的出现使得许多教师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新课改不需要学习语文知识,他们错误地认为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就在于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人文论出台以后,许多教师抛开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所谓的人文教育,似乎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人文教育。语文有了人文而没有了知识,语文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

任何学科都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构成,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学科中的语文知识构成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字、词、句、篇章结构、各种修辞手法等构成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学就是要学习这些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语文知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不必将语文知识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语文知识。

人文性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过去我们在反思传统语文教学的时候总是拿工具性说事,似乎语文的工具性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语文课程性质人文性的提出,使得许多教师产生这样一些错误的认识,将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总是大谈人文性,并把人文性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许多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人文课,以为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为了涵养精神,提高品质的。这严重扭曲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语文说到底还是语言性,是语言性构成了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副产品。时下许多变异新课改的语文课之所以备受社会的批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王尚文教授、钱梦龙老师等都对此有精辟的论述。钱梦龙老师的《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做了精辟的说明。语文教学的魂是什么,钱老师认为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他说,?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语教育,即母语教育。?他引用洪堡特的话说“民族的语言即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

语文教学需学习语文知识,需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语文知识。但这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知识不像数学等学科知识那样是确定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掌握数学公式的内涵。语文知识应和具体的情景结合起来,语文知识需要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语文能力,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而这种内化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去感受、认识和体验,通过在具体的情景当中领悟缺少这个环节,语文知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的实践性体现在哪儿?笔者认为就体现在对语文知识的使用上。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还要将语文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成为他们语言的自觉。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因此,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习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从而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就拿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许多时候我们似乎并不清楚。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本的时候,究竟要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什么?前一段时间大家就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展开热烈地讨论。原因是大家还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摇摆不定,或者是将语文知识当做死板的教条,像数学一样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知识的概念。教学中不知道语文知识的特殊性、不知道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不能内化学生的认识,让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大家似乎陷入到一种困惑之中,大家现在越来越模糊了,教了多年语文的老教师似乎也不知道究竟教学生一些什么。年轻的教师一会儿人文,一会儿创新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架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性的东西,造成语文教学的虚化。

就文本来说,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了一些什么,更主要的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写出来的?运用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运用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首先了解作家面对怎样的景象,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方法将眼前的景象化作一片精美的文字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从文本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文本的特点、把握文本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主要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家的谋篇布局,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认识和感受,体会作家是怎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化作语言文字,形成作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具体的、形象化的语文知识。否则,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就是干瘪的,苍白的,缺少血肉的。学习语文知识是对语文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因此,语文知识看起来是空洞的,实际上是丰富的、具体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要和具体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的体验和感悟,领略到语文知识使用的奥妙。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人文性的眼光,通过体验和感悟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写作教学也是一样。笔者认为写作活动就是学生使用语文知识,将语文知识逐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写作活动就是具体的使用知识的活动。我们只有在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方法,通过知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然后将这种知识使用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比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学生学习修辞,知道修辞的相关知识,这只是初步的,在教学中,我们就要让学生将这种修辞手法使用到写作中去。在平时的写作中他们就会重视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去表达。再比如排比,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讲评课上,就要重视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上的差别。

学生不会写作文或者写不好作文的根本原因就是学习了一大堆死的知识,教师没有能够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许多写作教学根本就不教给学生这样的写作知识,或者是教师给学生的写作知识只是一些死板的套路。学生也不知道或者是不会使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活动,这样就导致写作教学很是玄虚。

因此,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不能虚化,而是要具体化。我们不能淡化甚至漠视语文知识的存在,而应该充分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活动之中,形成语文能力。这才不失为语文教学之本质。

(陈德林 何永国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陈户中心校 7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