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三维目标在探究性教学中的实施误区与思考

  • 投稿马遥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95次
  • 评分4
  • 29
  • 0

◎曹 剑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教学呢?探究性阅读是指学习者或学习者共同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所读文本,提出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吸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讨,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最终达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建构。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普遍接受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教师对探究性阅读的认识尚有不足,还存在着生搬硬套研究性学习概念和模式的现象,而没有从根本上抓住探究的本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偏离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具体表现为:

(一)语文味的淡化

现在很多的公开课、优课评比中涌现出的所谓的好课,我们都能看到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身影”,有些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探究性阅读适用于所有课文。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统统要进行一番“探究”,从不思考课文属于何种类型。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了探究的成分,这堂课就是顺应了课改,就是真正的探究性教学。这种过分注重探究的教学已异化了探究性教学的本原目标,是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移位,从而使得“概括能力”、“筛选能力”、“理解表达能力”等语文三维目标之“知识与技能”目标旁落了,致使语文课的语文味不再那么浓,不再那么纯正。

(二)灵活性的缺失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把探究性阅读理解为一种形式教学法,只追求形式上的探究,不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灵活性,探究出的结果也在预设的教案之中。部分教师把探究性学习掺入某种固定的教学程序中,只要是探究性活动,就要按照固定的教学程序执行。例如:在阅读教学中,第一阶段确立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探究;最后交流探究结果。导致原本生动灵活的探究式学习沦为死板僵硬的教学套路,最终让语文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不到落实。

(三)整体性的偏颇

这里的“整体”有双重含义,既指学生群体,又指语文三维目标这个整体。

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探究性阅读教学倡导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充分关注学困生,对于那些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引导,使其能够获得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但不难发现,那些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的探究性阅读课堂,又何尝不是那些学习成绩好、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因此,语文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有在学困生这儿得到很好地落实。

从三个维度的整体关系来看,有的教师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的培养,有的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有的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与养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对这三个目标维度不能做到整体考虑,而是顾此失彼。

二、实施策略

那么,如何在语文探究性教学中有效整合与实施三维目标呢?

(一)注重一个“融”字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应当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并非在知识与能力上加上情感,三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语文素养。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三者也是相互融合的。知识与技能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掌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语文体验过程中渗透和熏陶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具有奠基性作用,离开了知识的习得,也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能力不过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素质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

(二)把握一个“精”字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发展基本的能力,是适应社会进行交流沟通的需要,也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进一步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必然要求。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一个“精”字。首先,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要精确,传道授业解惑要传得精、授得准、解得对。其次,在目标达成的规律上要精细,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语文探究性教学中设计的目标、采取的方法、做出的评价,要考虑精细,符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突出一个“活”字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实施适切的探究性教学目标,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过程的“活”,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善于说,能倾听、会倾听,形成一个结合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社会背景、多媒体终端多种元素的立体结构探究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活”,在以探究性教学为主体的模式下,可以设计灵活贴切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组织模式,比如独立的、合作的、分享式的、体验式的等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灵活的面对问题,灵活的分析问题,灵活的采取方法,灵活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学得活,用得活。第三方面是学生思维的“活”,实施探究性教学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操,所以探究目标的拟定和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引导,适时点拨,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

(四)体现一个“润”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探究的过程是一段心志成长的旅行,需要在过程中体验,在情境中熏陶。实现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绝不是靠一节课能达成的。但是,在每一节课中又必须切实地体现这一目标,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浸润在探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一方面,不能忽略了这一目标,陷入传统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泥潭;另一方面,不能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而设计生硬的教学情境,灌输式的告诉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应该是怎样的体验”、“不可能是怎样的情感”等等。语文课堂教学行如流水,追求的是本真的过程,自然的形成,情感的潜滋暗长。不是纯粹的给予,不是硬性的强加,也不是空洞的说教。开发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经历体验,去接受熏陶,去经受润泽,从而整体提高语文素养。

(五)强调一个“导”字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究,绝不是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该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课堂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教师统得过死,学生无用武之地,一直被牵着走,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谓是“强导”;一种是教师放得过开,学生任意发挥,场面轰轰烈烈,教师很难收拢,或者任其自然偏离教学目标,或者生拉硬拽使得教学衔接脱节,可谓是“误导”。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运用“活导”才能有效落实探究性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活导”的意识,既能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又能摒弃课堂教学表面热闹的观念;必须具备“活导”的能力,在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切的方法(包括有声语言、肢体语言等),引领探究性学习的方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欲望。

总之,如何更好地在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整合与实施好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让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且行且摸索,逐渐探讨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孔建.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适切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刘松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J].商情,2010,(20).

(曹 剑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 21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