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攻玉无需它山石——利用教材文本,教会学生写人

  • 投稿笨笨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60次
  • 评分4
  • 80
  • 0

阮家云

当下语文教师总是说现在学生的写作水平越来越差了,教师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那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写作的方法呢?如利用大量的课外材料去总结方法来教学,这实在舍近求远,因为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写作方法可用。

下面就是笔者利用课本,从文本中挖掘素材、总结出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写人一定要突出人物的个性,这样人物的形象才鲜明、生动,才能让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那么什么是人物的个性特征呢?个性特征就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由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差异。表现在人物的身上就是他们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那怎样写才能凸显人物个性呢?其实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很多很好的写人方法。

一、利用环境描写刻画人物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是单独的个体,所以环境的描写对刻画人物非常重要。教材中利用环境对人物进行刻画的例子很多。

例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作者将祥林嫂放在了鲁镇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去刻画,她的悲剧就有了必然性。鲁镇是一个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的社会。一句话,在这里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对生命才会如此的冷漠甚至是残忍,从而才有了祥林嫂悲剧的人生。

沈从文的《边城》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淳朴自然而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好的湘西景象。环境描写不但向读者展现了湘西质朴的民风和恬静的生活,唱响了“人性美”的赞歌,更重要的是它充当了人物生活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梦似幻的景物刻画更使小说洋溢着种种神秘色彩和烂漫气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在作者笔下这就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显现的都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自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山美、水美、人更美。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读者仿佛听到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

二、选择个性化的事例来刻画人物

刻画人物应该在典型的事件中去体现人物的个性,否则刻画出的人物就会干瘪没有艺术的感染力。当然所选的事例一定要符合文章主旨的需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中最为突出的为关汉卿的《窦娥冤》。

作者为了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刚烈反抗的性格,他选择了历来为人所称道的三桩誓愿:

(一)血溅白练

窦娥:“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粘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委实”就是确确实实。血溅白练就是“示冤”让在场的人都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六月飞雪

窦娥:“如今是三伏天,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掩埋了窦娥尸首。”窦娥“二煞”中还唱到:“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丝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这里再次希望老天发出征兆——天降瑞雪。“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动上苍让“六月冰花滚丝绵”昭示千古奇冤,以警告统治者。

(三)亢旱三年

窦娥:“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她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天下,而且还要感天动地,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是百姓有口难言”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至此,窦娥性格也得到充分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更趋于丰满、完美了。

三、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是人物性格的直接外化,是人物“这一个”区别于“那一个”的标志。我们可以通过个性化语言透视人物的内心。我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首先通过对语言要求很高的戏剧《雷雨》来证明。

在曹禺的《雷雨》中,对周朴园人物语言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其一:

朴园厉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①

蘩漪:(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冲儿,你把药端到你母亲面前去说请母亲喝。①

周冲:(对母亲)听爸爸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蘩漪:(恳求着)留着晚上喝不成吗?

周朴园: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去,跪下,劝你的母亲。②

其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②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②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其三: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③

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③

从语句①中看出,周朴园既要显出绝对的权威,又要彰显威严的关爱,在孩子面前,还要以榜样示人。封建家长的面目,通过“不要任性”、“请母亲喝”、“跪下,劝你的母亲”这样的语言表现出来,真是入木三分。

从语句②看出: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从语句③看出周朴园无情又无义,绝!摆架子,树威信,即使不是在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矜又自持;既封建,又资本家。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他本能的以为。

再比如:

别里科夫:“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现了这个人物的保守。

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人物的迂腐。

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表现人物内心的不满情绪。

……

四、用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可以形象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

例如:鲁迅的《药》中对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传神地刻画出人物凶残贪婪的丑恶形象。

《鸿门宴》中对樊哙的描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表现了人物的勇猛和果敢。

五、细节的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传神

比如在《祝福》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当过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尊严荡然无存,人格全然丧失,神情完全麻木,对生活彻底绝望。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不难发现,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

再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套子”的描写:“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刻画出了人物保守、古板的形象。

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引导他们巧妙的运用好文本,笔者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会不断的提高。文本可以说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座宝山,所以攻玉并不一定要它山之石。请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入宝山空手而回,请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与美玉擦肩而过。

如果能够将课本中宝贵的写作资源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从课本入手,挖掘、积累和妙用其中的技法,这样既可以不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阮家云 安徽省濉溪中学 2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