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芳
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可以说,语文因阅读而精彩,学生因语文而修身养性。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教学,更要加强阅读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在重视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实施阅读教学的建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才能提高学习的热情。语文不是无情物,当学生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语文自然学得好。所以,当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先学会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我要读”的欲望。而这个过程实现的关键,往往取决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辞以情发,情不到,故辞不发”,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他们一旦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就会内心他们的情感。情感会触发他们的语言动机,自然而然的,他们就会有了读文的动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再慢慢地将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阅读教学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一)设计精妙的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妙的教学引入艺术不仅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它是一把通向优良教学情境的钥匙,能为整堂课的行进做好铺垫。如在教汉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时,笔者采用的故事导入方式:“自古以来,爱情就是神圣的。同学们知道有多少爱情故事成为民间佳话吗?”学生纷纷回答“牛郎与织女”、“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那么今天我再告诉同学们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最后有没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呢?”利用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怀着一种迫切的心情渴望到新课中去探索答案。
(二)创设多样的情境激趣
语文课就像一门有声有色的艺术课,它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教师在上课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先播放网络上流行的凤凰传奇的同名歌曲《荷塘月色》的MV。学生在观看MV的同时,对“荷塘月色”的画面有一个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印象,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文本,去阅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创设了情境,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阅读。
(三)分配不同的角色激趣
语文课犹如一堂表演课,形象化的语言和趣味化的内容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文中的不同特点,抓住课文的典型动作、神态、语言等,让学生分角色“入境表演”,将其再现出来,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如《雷雨》这篇课文,文中多数是具体生动的对话,笔者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配以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无形中扩大了激励面。
二、活跃阅读的方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是要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朗读就是要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实现书面语向口头语的转换。它可以检测学生的字音标准,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还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然而,受高考功利性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琅琅书声已经渐行渐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分析,减少甚至忽视朗读这一环节。朗读不是背诵,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错误的认为要求背诵的文章才需要朗读。古诗词需要朗读,现代文需要朗读,文言文也需要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读,引领学生一读到底。
(一)转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跳出“讲——练——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抓住重点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读,给学生更多的朗读时间。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清新意象和“三美”特点,更多的时间应该留给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这样才能体味诗人对康桥感情的起伏变化。
(二)适当的点拨指导
课堂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首联颔联重在写景,以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构图,颈联尾联借景抒情,写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忧国忧民的感情。像这类的诗,教师可以先说清楚大意,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中的多重复杂伤感之情。
(三)营造朗读的氛围
朗读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也应该要一起参与进去。在上课时,教师要给学生示范朗读,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诱发学生的模仿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再者,可以配乐朗读,放一些感情基调相同的轻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可以配以调子低沉的古筝版轻音乐《琵琶语》,再由教师范读或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也可播放网络音频,既能营造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超越阅读的形式
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中随手记事、记感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的文学特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托尔斯泰,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他随时动笔记录的习惯是分不开的,他的身边时刻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积累,积累的内容不仅包括优美词句,还应包括自己的感想。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也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更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文,是个人情感的倾诉,是心灵对生活的感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比重不容忽视。作文想要取得高分,恰恰要求学生有丰富的阅读量、充足的素材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充足的素材是在丰富的阅读中动笔圈圈画画积累而来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丰富的阅读中动笔写出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米”正是学生平时积累的阅读量。所以,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多读精美文学作品,还要读历史、读自然科学,读各种各样的书籍。现在的一些杂志也颇有深度,适合中学生阅读,如《萌芽》、《意林》、《读者》等。学生通过书籍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思维,文学修养一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自身都会与文学融为一体,写作时“米”自然就有了。
纵观中学语文,每一部分的知识体系都离不开阅读,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语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注意把阅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语文会因阅读而越精彩。
(郑丽芳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现代中学 3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