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关于语文教学策略从讲述走向对话、指导的几点思考

  • 投稿Fan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89次
  • 评分4
  • 39
  • 0

黄晓瑜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研究的一大重点问题,无论是对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化,还是对教学实践的变革都有重要价值。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教学方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把握和推进的措施。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自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过程与方法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引导语文教学要特别关注这一维度。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过程与方法的有效实施尤为重要。首先,三维目标有机结合,不可割裂,就这一点来看,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应机械地将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开表述,这种做法并不符合《标准》的原意。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思想能否得以真正实现。如果教师在一节语文课或者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始终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疑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情感体验、独特感知无从谈起。

一、语文教学策略制定和选择的依据

语文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首先要依据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客观反映,是教学系统诸要素内在联系的理论概括。讲述法不是不再使用,而是必须适时地与提问法、讨论法结合使用,这也与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相匹配。

其次要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共有十项,第三项“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项提出了关于语文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第五项“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一项强调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探究过程,是实践过程。这就要在课文目标中进行贯彻和落实,注重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提问、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其三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当代中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普遍不欢迎,有调查表明,中学生喜欢语文课程的比例随年级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作为教师,寻找这其中的原因责无旁贷。由于教育的普及,由于信息的不断涌现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等原因,中学生的认识发展具有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他们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享用者,特别是通过网络,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甚至比教师还多。面对思维普遍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的中学生,语文教师应摈弃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单一教学策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走向注重对话、指导策略实施的教学。另外还要依据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设备条件等。

二、讲述策略是基础,不可偏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行为及策略的运用是教学实施过程的主要方面,从而构成主要的教学行为策略。讲述行为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语文教学中,讲述策略尤为重要和普遍。如教师的阅读指导就是其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的正式讲述往往占据一节课的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尤其在中学高年级。在正式讲述、讲解过程中,首先应把握好教学时间,讲述时间不宜过长,毕竟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有限,在较短时间内呈现的新知识应适量;讲述内容应精心组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要兼顾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唤起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适时、恰当地使用语文学科的专业词汇,同时尽量做到教学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尽量使用短句等。

讲解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完成对众多对象的教学任务,方法简便易行。其特点在于具有单向性,不要求学生有对应的互动行为;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缺点是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要求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实难,极易形成学生学习被动的习惯,独立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易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不易照顾个性差异。

张志公指出,教师一讲到底是“笨的劳而少功的老办法”。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研究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不同教学环节主要实施的教学策略应做到胸有成竹。

三、对话策略中重视学生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教学重难点的能力,仅靠教师的讲述是不够的,师生对话很重要。对话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旨在通过互动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它往往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问答和讨论作为对话的两种基本形式,分别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生生之间(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情况尤为普遍,这种“提问式”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能集中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考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

提问法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预设的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应数量固定,发问频率应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应适度调整问题的数量及难易程度,同时合理安排低认知水平和高认知水平的问题的次序,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够反映教材的重点和系统性。教师在实施提问法这一过程中,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且言之成理的见解,不强求统一的答案,往往只要形成一定的共识即可。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遭遇冷场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时教师要快速思考判断学生不回答的原因,是未听清问题,还是问题偏难,缺乏相关知识基础无法作答,还是不知如何组织语言等等,这时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重复提问,降低问题难度,转向别的相关问题引导示范语言组织等等。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提问显示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考关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到达什么程度,是否有偏颇,极有利于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动态,唤起共鸣。学生提问虽有价值,但往往很少,这就需要教师多番引导。教师本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理解的原则,给足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时间,同时灵活启发,尊重学生从文本出发的言之成理的感受和理解。对于无关紧要,与课文内容没有关联或关联极小的提问评价时可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对与课文主题,对学生联系旧知、发展新知、提高思维水平的关键性问题,首先要着重表扬,让学生意识到这类问题的价值,然后条分缕析地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探讨分析,形成一定共识的同时,允许学生有独立见解。

如分析莫泊桑《项链》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时,多数学生感受到从第一部分描写玛蒂尔德的梦想,就直接具体地展示了她不满足于小职员的家庭生活,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的虚荣心理和思想性格,且发言踊跃,还时有重复。教师较为迅速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下文,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去发掘,经历了人生的大变故,玛蒂尔德的性格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提出,虚荣心是很难改变的,又有学生提问,玛蒂尔德去偿还项链显示的还是她的虚荣吗?并举出实例,从文中写路瓦栽夫人担心佛来思节夫人打开盒子,设想路瓦栽夫人发觉是件代替品时会怎么样。从这种担心和设想,我们可以看出路瓦栽夫人诚实正直的一面:她觉得自己欺骗了佛来思节夫人,她不愿意被人当作贼,尽管她是花了大价钱买了一串项链来赔偿她。学生的这一提问很有价值,涉及小说主题,显示学生对文本的细致全面的关注。教师因势利导:“不同的社会经历会让人的个性发生变化,玛蒂尔德的性格当中有变化多样的一面,有待我们共同去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就激发出来了,像后一位举出实例证明自己观点的同学一样,既学会了怎样用事实说话,又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人物形象特征,为以后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积累了方法经验。

讨论法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其优点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人际交流技巧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讨论成败的关键。在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讨论尤其是辩论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有时不必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结果。运用讨论法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高中生进入心理封锁期,往往经过深思熟虑才会发言,对自身或他人的失误看得较重。但同时,封锁性越强,表现欲和希望获得他人理解赞同的欲望也更强。在讨论中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指导策略实施中以学习方法指导为主

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提高,学生能力逐步发展,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当前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逐步走向主导地位。因此,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会随之从呈示走向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这里着重谈谈阅读指导,是教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教学材料时,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和学会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行为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具体的阅读方法往往有多样。基本的阅读方法有朗读和默读,朗读应有四个层面,感受、理解、联想、欣赏。朗读的要求包括一要正确,即读准读音、读好停顿、读出语调;二要流畅,具体要求是要连贯、顺畅、无漏添改倒和重复;三要有感情,即理解文意,要通过读出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等来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默读的三点要旨是速度快、理解深、价值高。要求有速度,提醒学生扩大视幅、减少眼停、避免回视,理解过程中要做标记、进行评点、适时摘录提要、及时写随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声读、唇读、喉读、指读的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边读边思、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精读和略读也是常见的要求中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或使用精读这一阅读方法时,应在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的词、句、段、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其内容、情感、思想。对于略读这种搜寻信息的方法,略次抓要,把握重点,提纲挈领。

以导读法为例,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通常做法是教师先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思考分析,互相质疑解难,一起切磋琢磨,回答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随时指点。导读法的最大意义,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拙劣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诚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应经由教师精心地选择和设计。不存在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求教学策略适时灵活变化以与之相适应。在对话、指导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实施监控,即全程参与,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动态的具体表现情况,有所侧重地对学生的提问、回答、讨论等进行适宜地处理,引导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智力发展朝着广度和深度上发展。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参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小组和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使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实施自我监控。再用适当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检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具体情况。最后可以组织成果交流会,展示交流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思考、见解、理由原因等,认同或批驳他人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有效意见。只有这样,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发言讨论、迸射思维智慧火花的殿堂,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才具备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才能真正走向鲜活、走向真实。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黄晓瑜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5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