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探析教材选文不足 提升言语运用能力

  • 投稿中本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91次
  • 评分4
  • 38
  • 0

◎周慧明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叙述事件、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本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独特性在于,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教学文本的言语内容,更要让学生通过对言语内容的理解来体会言语运用的妙处,提高言语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学文本一般为教材选文,教材选文具有示范性,一般遵循文质皆美原则。因此让学生在理解教材选文言语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言语运用之妙并学习之、运用之,是语文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语文教材选文并非尽善尽美,纵使名家名篇也难免瑕疵,因此师生共同探析教材选文的不完美之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锤炼言语的兴趣,也不失为善用教材提高学生言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试从正确、精炼、艺术性三个言语运用能力层面,分享对一些教材选文的探析实践,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证。

一、善于发现教材语病,力求言语运用的正确性

语文教材选文一般遵循文质皆美原则,但纵使名家名作,也难免有不完美之处。故充分利用教材,就应善于发现教材选文中的病句,通过剖析教材选文中的病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锤炼语言的兴趣、习惯,提高言语运用的正确性。

(一)关联词错误

关联词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对言语内容的达成有重要意义。关联词使用正确与否,直接体现言语使用者的逻辑思维水平和言语运用能力水平。关联词运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即使名家作品中,关联词运用也难免出错。如曹文轩《前方》一文中比较重要的句子“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关联词“而”在句中表转折关系,从逻辑上来说是否定“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与“还不完全”的表述矛盾,从而造成句意混乱,修改为“也”更合适。如余秋雨《白发苏州》中的“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帖着历史定一定情怀。”句中关联词“那么”表示顺接关系,而前后句子并无因果联系,修改为“而”或直接去掉较合适。《白发苏州》中的“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句中“于是”表顺接关系,可从前文来看,用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或不用关联词较合适。句中“却”表转折关系,可前后句意有顺接关系而无转折关系,故去掉“却”保留后面的“也”较合适。

(二)句子成分错误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常见的错误为句子成分残缺,尤其是主语残缺。如张洁《我的四季》中的“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缺少“谁”“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如余秋雨《白发苏州》中的“在清理河道,说要变成东方的威尼斯。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缺少“谁”“在清理河道”。另一种常见错误为句子成分位置不当而引起歧义。如《我的四季》中的“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句中“成倍的”位于“体力”前则成为“体力”的定语,容易理解为消耗着的是整个体力数倍的体力,若改为“成倍地消耗着我的体力”则意义更明确,可理解为消耗着体力的是原本消耗体力的数倍,这时“成倍地”就成为“消耗”的状语。再如《前方》中“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句中“从苍茫的前方”作为状语位于“听到”之前不合适,人未到前方,不可能从前方听到声响,只可能听到从前方传来的声响,故改为“他们仿佛听到了苍茫的前方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更合适。

(三)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是最细小也是最常见的错误,即使名家也难免犯这种错误。如《前方》中的“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句中“当……之前”使用不当,改为“在……之前”或“当……之时”更合适。如《白发苏州》中的“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帖着历史定一定情怀。”句中的“熨帖”一词不能用任何现有的用法和释义(参考《辞海》“熨帖”词条)来解释,当为误用。如《白发苏州》中的“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句中的“周年”改为“周岁”更合适。如《白发苏州》中的“入夜,苏州人穿过2500年的街道,回到家里,观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庆的电视转播。”句中的“2500年”改为“有2500年历史”的街道更合适。如《白发苏州》中的“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句中的“又”字有歧义,删去更合适。如《白发苏州》中的“我也算一个越人吧,家乡曾属会稽郡管辖。无论如何,我钦佩苏州的见识和度量。”“无论如何”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用在此处不妥,改为转折连词“但”较合适。

对时间的叙述,尤其是多个时间交错在一起的时候,容易用词不当。《白发苏州》中的“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文中的“前些年”与“刚刚”同用,“前些年”、“前些天”与“与此同时”同用是否合适有待商榷,在此存疑。

二、勇于锤炼教材文本,提高言语运用的精炼性

在言语运用正确的基础上,应注意对精炼的追求,使言语运用简洁、准确。即使是教材选文,也应当有锤炼其言语的勇气,让师生在对教材选文近乎“吹毛求疵”的言语锤炼过程中,提高自身言语运用的精炼性。

(一)去除明显的赘余和重复

长句中易出现赘余和重复,当删去,使句子简洁明了。如《前方》中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句中两个“要”字重复了,删去一个为宜。如《前方》中的“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句中出现三次“他们”,至少可删去一处。如《前方》中的“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路途。”句中的“这辆车里”和“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重复,可将后者改为“这样的拥挤不堪中”

(二)可有可无的成分删掉为宜

如果不是为了凑字数,那么在不影响准确表达的情况下,能删除的字词都删掉为宜。如杨子《十八岁和其他》中的“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连词的使用是为了表明前后句意的逻辑关系,当前后句意逻辑关系清楚时,连词一般可以去掉;当逻辑关系不清楚时,硬加上连词也无法表达得更清晰合理。句中的“因”和“而”删去完全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删去为宜。如《白发苏州》中的“海内美景多得是,唯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句中的“一种”一词可删去,类似的如“一种真正的悲伤”,“一种真正的快乐”中的“一种”都可删去,仔细锤炼言语,会发现很多修饰语是多余的,去掉比保留更好。

三、超越教材选文品位,追求言语运用的艺术性

在言语运用正确、精炼的基础上,宜超越教材选文的水准,对比阅读更高水平的文本,追求言语运用的艺术性。叶圣陶的《藕与莼菜》与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在选材、构思与主题意蕴上多有相似之处。对比二者对思乡诠释的文字: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叶圣陶《藕与莼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的言语运用更简洁、含蓄、优美,叶圣陶的言语运用相对而言则显直白、重复、少余味。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叶圣陶的言语运用即可,但若对言语运用有更高的要求,追求言语运用的艺术性,体会言语运用的优美,则不可不对比学习周作人的言语运用。只有不断挑剔、超越教材选文的品位,才可能使言语运用得更具艺术性。

(周慧明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2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