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和谐汉语的重与求——从语文病例评改看和谐汉语规范化的必要性

  • 投稿Crus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12次
  • 评分4
  • 34
  • 0

闫德胜

一、小引

汉语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透过汉语可以窥探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反之,通过探究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便可揭示汉语词句段篇的语法特点。汉民族是重和谐的民族,自古以来人们恪守着“和为贵”“和衷共济”“天时地利人和”“中庸之道”等行为准则。“汉民族这种和谐心理素质表现在政治生活、民情风俗、日常生活以及语言结构等方面……这种和谐心理素质对汉语的词句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出汉语的和谐性、词句结构排列的匀称性……而且只有匀称才能和谐。”可见,我们汉民族语言,实质上是和谐汉语。

人们每天都在使用和谐汉语,但对语言和谐的认识却是模糊的,以致于对口头语和书面语频出语病这些语言不和谐现象却浑然不觉。“语言不和谐虽是局部存在的问题,但必须重视和研究。必须调查语言不和谐有哪些表现……其危害性如何。”(《语言文字报》2013年8月14日周三第二版)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化中国的迅猛发展,和谐汉语的规范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更加迫切。这一点,就是针对近年来社会各领域、各层面人们口头语和书面语时常忽视语言和谐而频出语病这些语言不和谐现象,进而提出来并加以认真研究讨论的。本文就是从汉语重和谐求匀称的特点出发,对近期搜集公开出版物中的语言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并做适当的文字评判和修改,从而写成的一篇拙作。

二、上下呼应

(一)为保证划分正确,不犯逻辑错误,逻辑学要求……。其次,逻辑学还要求……

本例是上下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承接句群。“句与句之间是按顺序承接的,是一种纵向连接。……成组使用的关联词语有‘起初……后来’‘首先……其次……最后’等。”根据汉语句群的这一语法规范,本句群只在第二句开头使用了“其次”,而在第一句开头相应的位置却疏漏了“首先”,这就违背了承接句群的组织原则。所以,本例应改为:“……首先,逻辑学要求……。其次,逻辑学还要求……”当然,“承接句群各句的顺序是固定的,不能任意改变,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靠句序来表达,不常用关联词语。”所以,该病例还有第二种改法,即不在前面加“首先”,同时将后面的“其次”删去。这样,也能使上下两句相呼应,相和谐。

(二)开除,动,机关、团体、学校等将成员除名,使退出集体,是纪律处分的最高等级:~党籍|~两名学生|他被~公职了。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的一个词条“开除”。在其释义的三个举例中,“~两名学生”能与“学校”相呼应,“~公职”能与“机关”相呼应,唯独“~党籍”无法与“机关、团体、学校”相呼应,只能与“政党”相呼应。而“政党”又不被“机关、团体、学校”所涵盖。所以,需要在“机关、团体、学校等”之前加上缺漏的“政党”一词做一交代,以便做到上下呼应。即改为:“开除,动,政党、机关、团体、学校等将成员除名,使退出集体……~党籍|~两名学生|他被~公职了。”

(三)答复(答覆)动对问题或要求给以回答:~读者的提问|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的。

本例词条对动词“答复”的释义给出两个释例,前一个“~(答复)读者的提问”的“答复”为动词,与前面的词类标注动相呼应,相吻合,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后一例“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答复,则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无法与前面的动相呼应。所以,该例应换成“等研究后再~(答复)你”。该例中的“答复”是动词谓语,与前面的词类标注动前呼后应,和谐自然。而改换的“等研究后再~你”一例,恰是《现汉》(5)第242页原本正确的,而被《现汉》(6)第232页所删掉的释例。该例还有另一种改法,即不更换原有释例而在其前面增加作名词用法的标注和释义:“名对问题或要求所做出的回答。”即改为:“……名对问题或要求所做出的回答: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的。”

三、左右逢源

(一)北洋军阀民国初年(1912—1927)代表北方封建势力的军阀集团,是清末北洋派势力的延续……“左右逢源”一成语,“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74页)”。《现汉》(6)“北洋军阀”这一词条,将“民国初年”注解为“1912—1927”,共15年,致使左右二语不但不逢源,反而使两者之间出现“大碍”。因为“民国初年”系指中华民国建国当初那几年,人们通常理解为1912—1915年前后,怎能延续到15年后的1927年?何况人们熟知,中华民国的时间断限为1912—1949年,共37年。为求左右二语和谐自然,须将“民国初年”改为“民国前期”。即改为:“北洋军阀民国前期(1912—1927)代表北方封建势力的军阀集团……”

(二)哲学名……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

《辞海》(6)缩印本第2414页援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3页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其次,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古今中外的哲学可分成两大基本派别:凡断定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反之,则属于唯物主义。”《辞海》的这一论述,与《现汉》该词条对“哲学”的释义,是相辅相成的。可见,词条前部所讲“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实际是“两个问题”,而非“一个问题”。词条后部所讲形成“两大对立派别”亦可印证此点。所以,只有将“这个问题”改成“这两个问题”,才能清除理解词条释义上下文的障碍,使上下文和谐一致,左右逢源。即改为:“哲学名……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

四、前后配合

(一)这样的儿子不如养条狼。湖南。(《快乐老人报》2013年7月29日02版)

这是一篇文章的标题,讲的是重庆一八旬空巢老太太近日在家中被发现上吊身亡,系因其三个子女,特别是其子不养不孝之故。该标题是汉语主谓句,系用“不如”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犯了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亦即主语和宾语前后不和谐、不配合一病例。《现代汉语八百词》第83页指出:“动词‘不如’用于两种事物比较,‘不如’的前后可以是名词、动词、小句,前和后的词类或结构一般相同。”并且列举数例,现择其二例:看电视不如看电影|你去不如我去。可见,本例句式必须修改,可有两种改法:1.将宾语中的动词“养”去掉,换成数词“一”。即改为:“这样的儿子不如一条狼”;2.在主语的前面加动词“养”,改成:“养这样的儿子不如养条狼”。

(二)这些车仍在路边违法停车。(《唐山晚报》2013年8月3日头版)

这是文章的标题,系汉语主谓句,犯了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语法与修辞》第158页指出,汉语主谓句,“主语和谓语在意义上紧密相关,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如果搭配不好,就会造成语病”。且举例说明:在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员工勤俭办学的风气已蔚然成风。该例中,“蔚然成风”就是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说“风气蔚然成风”,就配合不当了,故应去掉句中“的风气”三个字。即改为:“……全校师生员工勤俭办学已蔚然成风。”可见,本例文章标题中“车仍在违法停车”,也是主谓搭配不当,应删去句末的“车”字并换以“放”字。即改为:“这些车仍在路边违法停放。”

五、小结

在西方,从古希腊起就强调矛盾和冲突,强调事物两极对立的二分法,认为不和谐才是美。“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罗常培语)”。西方民族这一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一直制约着西方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认为不和谐才是美。这跟我们汉民族语言形成鲜明的对立。自古以来,和谐一直是汉人的理想境界,所以汉语重和谐、求匀称、讲协调。这一点制约着汉语的语言文字,认为和谐、匀称才是美。倪宝元著《汉语修辞新篇章》(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41页精辟地指出:“语言的对称美,古往今来一向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例如,我们生活中在市场看到二人卖菜,可能会说,他们“一人称菜,一人收钱”这一和谐匀称的对偶四言句式。假如说成:“一人称菜,收钱的是另一个”,就会让人觉得很别扭,很拗口。这是人们口头语惯用和谐匀称句式一例。许多文学名家为使自己的作品获得语言的对称美,常常反复推敲,字斟句酌,认真修改。现举三例,说明此点:

1.原句:月光这样的好,地方这样的清静。(郭沫若《虎符》,甲版)

改句:月光这样的明朗,地方这样的清静。(同名《沫若文集》第三卷)

2.原句:海风为人们唱着英雄歌,海浪为人们欢笑。(刘白羽《英雄岛》)

改句:海风为人们唱歌,海浪为人们欢笑。(同名《刘白羽散文选》)

3.原句:最难堪的,自然是妻儿的远离,而且不通消息。(叶圣陶《叶圣陶选集》)

改句:最难堪的,自然是妻儿远离,而且消息不通。(同名《叶圣陶文集》)

以上我们口头语后面的那一改句,以及三位名家书面语原句的有关词语,都是与和谐汉语不相称的非和谐语言文字,必须修正。只有将这类非和谐因素从汉语中清除出去,才能实现和谐汉语的规范化。本文就是基于上述字句修改的必要性这一理念,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与评改的,希望能为实现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化做点工作,使我们的和谐汉语能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6)[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王德俊.说文解错700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4]陈建民.语言文化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全国外语院系编写组.语法与修辞[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6]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宇文现主编.报刊逻辑与语言病例评析1100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博古今.中华现代汉语词典[Z].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

(闫德胜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0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