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国成
“教者的职业价值就是学生的发展,学校的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以生为本。”[1]华南师大的郭思乐教师的话可谓一针见血,通俗而又实在。相对于魔课(mooc)、翻转课堂或微课来说,生本教育不算新概念,但是知易行难,如何做到“以生为本”才是关键。
写作教学中的“以生为本”讨论的人并不多。这是因为在很多教师的心中“好作文”是有明确的标准的,作文指导也是“有序”进行的。从无序的随意的作文教学到序列化,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它过于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对于学生而言,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问题看起来很简单。文字优美的、选材新颖的、立意深刻的文章就是好作文。果真如此吗?
一次小型座谈会,笔者作为主持人向一群初三语文老师询问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七颗钻石》一文如果作为一篇以“爱心”为话题的作文,出现在中考考场,你给他判多少分?有老师认为可以给48,而有人认为45或以下。(本地中考作文满分60)《七颗钻石》是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篇童话。为什么一群初三老师竟如此吝啬分数,不给予高分呢?我们姑且不谈托尔斯泰的大名,难道能选入初中教材的文章竟不能作为满分初中作文吗?究其原因,老师们将童话等同于了“幼稚”。
“幼稚”是缺点吗?写给孩子的文章不幼稚可以吗?何况《七颗钻石》简单地称为幼稚,也不尽正确。
由此,笔者要举个作文构思训练的实例。作文题是《摇呀摇,摇到外婆桥》。
某学生先写了一篇文章,主要内容写自己假期在外婆家的快乐时光。老师肯定了学生语言的优美,情感的单纯无邪,然后批评文章不够深刻。
学生再写:“我”本不愿到外婆家,因为记忆中那里贫穷、落后,但母命难违,不得不去。一去之后才发现,外婆那儿道路变宽阔了,房子变高大了,“我”有了一个兴奋、愉快的惊喜的假期。老师赞扬学生学会了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但同时指出文章最大的缺点就在于题目中的“外婆”表现不足。
学生再写:“我”许久未去外婆家,这个假期我看到了外婆所在农村的巨大变化,但外婆似乎并不快乐,通过“我”细心的观察,“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空巢老人的孤独寂寞,原来老人需要的并不是物质的富足。老师评价作文说“能关注生活,关注人性,主题深刻”。
毫无疑问,一位很认真的学生遇到了一个认真的老师。“作文序列化”的概念在几次写作训练中得到了精彩的诠释。
但是,真的是第三次写作最好吗?
笔者认为这是作文教学技巧训练的序列化,不是作文优劣的序列,更不是审美情趣的序列化。其实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法的同时,已经迷失了自己,教师以“深刻”来要求,剥夺了孩子思想的自由。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单纯地快乐呢?
《安徒生童话》适合给儿童看,《红楼梦》适合给文学青年看,《资本论》适合给思想家看,它们都是伟大的作品。我们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必须要求其“深刻”呢?
写作的目的之一是提供精神营养供人阅读,读者也是各有审美倾向与阅读习惯的,因此作文的评价与指导应尊重个性,做到“以生为本”。社会需要多元的文学作品,课堂(包括考场)应该提供多元写作的土壤。
2008年与2009年江苏扬州地区的中考作文均允许写诗歌,本是一种进步,可惜的是2010年以后该市的中考随波逐流变成了“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难道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诗人?难道学校不应该为未来的诗人的成长奉献绵薄之力?社会需要诗人,读者需要诗人,作文评价就不应该封杀“诗人”。同样,也应该允许学生写深刻的议论文、写平实的新闻稿、写“幼稚”的童话寓言,并给予公正的评价——社会需要批评家,也需要新闻记者、需要儿童文学家,甚至需要娱乐小编。
令人欣慰的是从2013年起,广东、陕西、浙江宁波、湖北宜昌等省市不再有文体的限制,山西、安徽在作文要求中,则鼓励学生“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2]
语文老师们,给孩子自由吧!让“我手写我心”。学生们写的好玩的故事投稿给《儿童文学》,优美的文字推荐给《少年文艺》,有报刊发表,有读者欣赏,都是优秀习作。当然投稿什么的未免有点功利。想写就写,不为什么而写作才是更高的境界。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评判的标准就应该是一个字:真。要想做到“真”,作文教学必须以生为本,教师在作文评价中应尊重多元的写作风格。
写作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与交流。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没有精神的自由,就没有自由的精神,写作应成为孩子精神独立、个性养成的重要途径。技法可学,但不能因辞害意,更不能培养学生假大空的文风。
还是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3]记住:只是“摇动”只是“唤醒”,灵魂本应是孩子自己的。
让孩子说孩子话,让作文成为孩子的成长史记。或许只有这样,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注释:
[1]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序言[M].合肥:安徽出版社,2013.
[2]耿翠霞.对中考作文中加入诗歌元素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4,(5).
[3](德)雅斯贝尔斯(Jaspers,K.)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洪国成 江苏省仪征市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 21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