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渗透美育功能

  • 投稿Jimm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25次
  • 评分4
  • 47
  • 0

◎李 扬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渗透美育功能方面,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的这种独特优势,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够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下面笔者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字形美的渗透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变革和发展,到今天演变为一个音形义的有机统一体,这是拼音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汉字美的本源,而这种美诉诸人的感觉当是其优美的字形。汉字的本源是图画,象形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并且象形造字法是其它各种造字法的基础。所以,在汉语知识的教学中,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笔者特别注重汉字形体美的渗透,使学生从感观上获得汉字的第一美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经常给学生讲历代书法家的故事,有选择地推荐书法作品让学生临摹、练习、分析,如柳体字、颜体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附录部分也有不少关于书法的内容。如七上的《写好硬笔行楷字》,七下的《临摹、欣赏颜体书法》,八上的《欣赏王羲之书法》,八下的《欣赏唐人草书》,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笔者经常让学生欣赏并临摹。到名胜古迹参观游览时与学生一起欣赏那些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碑刻壁题,学生常常为先人一点一画的功力所折服,在碑林石刻间流连忘返。这样,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枯燥的笔画,而是充满个性的铁画银钩,令人折服的美妙架构,因而练字的自觉性、积极性很高。有位同学曾深有体会地说:“我们不只是在练字习字,更如置身于美的天地,感受美,接受美的熏陶。”

二、情感美的渗透

美育是逐步引向深入的。有了对汉字的形体美的初步感知之后,对字义的认识,对诗、词、歌、赋、散文、戏剧、小说等所抒发的情感美的认识和感受,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所谓美育就是情育,学生对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了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和鼓舞,那实际上就是接受了情感美的教育。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讴歌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选择不同类型的作品,让学生欣赏课文,感受美。如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莫怀戚的《散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课文,都体现了亲情美,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学生读了这些作品,掩卷深思,联系社会现实,不可能不受到亲情美的熏陶。

三、自然美的渗透

热爱生活,是从热爱自然开始的,而自然之惹人喜爱,乃是因为她的不加雕饰、浑然天成的美。祖国江山之美无需多说,很多文学作品都描写了这一点。初中语文教材中,恰恰就精选了这样的艺术精品。在诗词中描绘山水的千古绝句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江山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等。现代写景抒情作品有朱自清的《春》、鲁迅的《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但如何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大师们作品当中的奥妙呢?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外,笔者常运用先进的声像设备,把文字转换成清晰优美的声像画面,让学生直接感受课文流露的自然美景。如在讲述朱自清的《春》时,就播放了配画的朗诵录像,学生一下子就陶醉了。课后,有位学生说:“今天学了课文,看了录像,才发觉原来没有留意的春天是如此的美丽。美,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

就这样,通过对艺术作品中自然美景的感受,学生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同时也培养起对身边一草一木、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爱护花草,支持绿化,维护公共场所的整洁,保护园林、文物设施的完整美观,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四、社会美的渗透

社会美的内涵极其丰富,但社会美主要是指社会关系中人的性格美、行为美等。语文美育是一种定向教育,就是要按照正确的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沿着与整个社会的审美意识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做到扬善惩恶。《威尼斯商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等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都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涵。人类所创造的美也属于社会美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故宫》《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老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挖掘它们的社会美。

当然,笔者认为中学生社会美内涵的焦点,应是对国家和民族、对社会和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兹不赘述。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心灵交流过程,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美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老师对美的传播,也需要建立师生间美的情感沟通网,并通过学生的尊师感情发生作用。所以老师在实施美育渗透时,还要想方设法塑造自己的美的形象,使自己的言行能够起到美的榜样。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中既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美的熏陶。

(李 扬 江苏省新沂市八一实验学校 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