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字号:    

  • 投稿敖御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68次
  • 评分4
  • 33
  • 0

◎顾广师

听了泰山中学张国民老师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整体感觉是一堂高效清新、让人耳目一新的语文课。感觉是一节极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下面笔者想结合张老师的课堂教学来谈几点想法。

一、语文味的课堂应重视基础字词的教学

在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贝多芬”的基础上,张老师出示了幻灯片让学生看拼音写汉字。在2分钟的时间里,张老师布置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同桌交换修改。这个环节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因为有些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一个同学把字写错了,他不可能很快发现,同桌的批改可以快速地帮他检查到错误,并订正过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两遍,就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对这些字词的印象,让学生学得实实在在。而不是有些老师作秀似的直接出示一张投影片,让学生个人读,然后再全班齐读,这样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学习显然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或者还有一些教师直接进入文章的学习而忽视了字词的教学,这都是不可取的。张老师的这种做法也非常符合新课标的精神: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1]。张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独立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扎实,更牢固。这种以新课标为导向,踏踏实实的教学风格有语文味儿。

二、语文味的课堂教师的问题要切中肯綮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张老师启发学生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拜访贝多芬”或者“访问贝多芬”或者“采访贝多芬”。在细部探究时,张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这是一次艰难的采访,也是一次成功的采访,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章说出你的理由”。这个问题首先直击教学重难点,同时还原了这篇课文的真实面目。这不是一篇普通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从体裁上看,更像是一篇访问记,张老师的这个问题还原了课文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按照访问的步骤去接近贝多芬,理解贝多芬,感悟贝多芬。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就这样一个问题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合归纳自己的思想,小组合作探究,既学习了课文,又锻炼了能力。可见问题的设计既要抓住文章的要害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教出每一种文体的特色,教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三、语文味的课堂自始至终应有书声琅琅

在有些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已成为一种奢侈的追求了,往往是老师的慷慨激昂的分析压倒了一切。“慈善”一点的老师也就是给学生听一遍录音就算了,根本不给学生读书的机会,唯恐学生的读书占用了他们分析课文的时间,而学生眼中的老师就是权威,就是标准答案,他们也甘于、也乐于做个知识的容器、做个机械的顺民。可是张国民老师的课堂不仅书声琅琅而且是声情并茂。特别是在体会贝多芬被采访时的心情的时候,张老师布置学生齐读18-22小节课文来感悟。学生齐读后,张老师感觉效果不是很好,随即又指导学生怎样注意用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来体会贝多芬此时的心情。这时,同是语文教师的笔者就想,与其花这么长时间去讲理论指导学生读不如干脆来个范读啊,用老师的范读来感染熏陶学生不也是要胜过千言万语的理论指导吗?正在笔者这样想的时候,就听张老师说:“有一个人读得比我好,请大家来听一下。”然后张老师就播放了朗读的录音。真是声情并茂,学生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然后老师再让学生齐读一遍,学生果然读得比先前好了很多。学生们仿佛就是来访者,他们和贝多芬面对面,观其行,品其言,走近贝多芬,从贝多芬的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最后成功地理解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真正理解了贝多芬的真实的好灵魂,与不幸命运作顽强抗争的精神。完成了采访任务。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感悟,把握了文章的内容,理解了贝多芬的形象,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熏陶感染。这样,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美,洋溢着一股浓郁的语文味儿。

四、语文味的课堂不排除怀疑的精神

最后张老师又安排了一个挑战名家的环节,他指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二题中“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这句话,大家看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发现了“穿着”应属于外貌特征的一部分,这样说应属于重复了。这一环节给学生以自信,告诉学生并不是名家都是权威,就是他们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时候,也学着张老师让学生挑战名家。学生们果然发现“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第6段)”。这一句话有问题,学生们说“‘一切’在这里不恰当,易误解,应把‘一切’调到‘南方人’之后才恰当。然后,学生们兴致越来越浓,他们找到了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句子,并提出了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种怀疑的精神,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总之,张老师这节课脉络清晰,环节清楚,扎实有力,清新可人,正像席素清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对待语文和语文教学,就应该与激扬处还它以激扬,在深沉处还它以深沉;于浪漫处还它以浪漫,在悲凉处还它以悲凉;于狂喜处还它以仰天长啸,在伤心处还它以潸然泪下;于失意处还它以四顾茫然,在得意处还它以手舞足蹈”[2]。这是一节真真正正的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堂。是一节少教多学的精品课堂。它使学生成为幸福的学生,老师成为幸福的老师,语文学习使我们快乐着并幸福着......。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席素清.嗅嗅“语文味”[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3).

(顾广师 江苏省徐州邳州市连防中学 221334)

首页
发表服务